中国中药材涨价问题近期备受关注。为了深入了解背后的原因,北京商报记者采访了安国市的相关负责人并考察了当地的市场和农业部门。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和发源地之一,安国拥有丰富的中药文化和历史。通过采访当地的干部和药商,记者们了解到,在过去的30年里,中药材的价格经历了两个大约十年的涨跌周期。他们表示,中药材价格的涨跌有其自身的规律,游资炒作并不是造成这轮价格暴涨的主导因素。
与小麦和玉米等粮食作物不同,中药材的种植主要是由农民自发进行的。在过去,当农民收获中药材后,他们通常会迅速变现,用所得款项购买生活和生产物资。现如今,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他们也开始有了更强的价格意识。当价格过低时,农民会将中药材储存起来,观察市场行情,暂时不出售。当地人常用“药材多了是草,少了是宝”来形容药价变化的原因。他们表示,当中药材价格升高时,更多的人开始种植中药材;但是中药材的使用量是相对固定的,一旦采收的数量增多,价格就会下降,这种供求关系的周期性波动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现象。在采访过程中,有人提到游资炒作的可能性,但大家一致认为这并不是主要的原因。他们表示,中药材种植的无序发展和需求端用量的相对固定使中药材的价格波动具有很强的周期性,每个涨跌周期大约为十年。根据这一规律,自2020年开始的这一轮涨价符合基本的供求规律。
中药材涨价提前于2020年就有迹象,这与供需关系有关。在疫情期间,中医药在早期介入和全程参与等多个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疫情期间,大量中药材被消耗殆尽。当药材短缺时,药厂需要采购。然而,中药材作为农产品,其生产周期最短为一个季度,最长可达数年,无法跟上需求的增长步伐。这可能导致许多品种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包括经营中药材和使用中药材的企业在内,都非常关注中药材的行情。市场监管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认为,由于信息越来越发达,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一些企业希望购买药材的价格越低越好。按照价格规律,当药材价格较低时,自然会有更多的采购行为。他们表示,这种行为很难说是故意的囤积,更多的是备货行为。当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时,低价药材被适时收储后,药材价格可能逐渐回升。如果由于天气等原因导致供应减少,或者由于疫情等原因导致需求突然增加,用药单位就会尽可能增加采购量,这将导致价格相对较高。安国中药都市场负责人表示,中药材的涨价具有周期性,而2020年至2022年的三年期间又叠加了疫情因素。就像疫情期间金银花的价格被炒作一样,现在又回落了。他们表示,中药材涨价并非完全受到资本的影响,主要是供求矛盾,其他因素只是导致涨价幅度高低的其中一个原因。
业内人士曾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导致中药材价格大幅上涨的原因包括“部分品种的供需关系失衡,部分品种的天气原因减产,药品标准的提高”等。近年来,劳动力短缺和人工成本不断上涨也是中药材涨价的原因之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今年1月发布的通知中提到,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对中药饮片生产企业采购产地加工(趁鲜切制)中药材的监管,规范中药材产地加工和采购行为,并加强对趁鲜切制中药材质量管理。农业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一亩地所需的人工成本包括除草、种植和浇灌等都属于成本,此外还使用有机生物肥料,投入的成本在增加。目前,在农田里工作的主要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但是他们面临着年龄增长无法从事体力劳动的现实问题。如果没有人愿意从事农田劳动,就必须通过提高工资来吸引人才。他们表示,人工成本在全国各地都在上涨,只是上涨的幅度和速度有所不同。
在采访过程中,人们一致认为,资本对中药材市场的介入并不明显。中药材交易市场的负责人表示,中药材具有种植周期,会受到人工成本因素的影响。从农民的角度来看,如果一亩地的收入低于800-1000元,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