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报道指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需要监管部门的积极引导。最近,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披露的信息显示,由于贷后管理不尽职,许多银行都收到了罚单。
贷后管理作为信贷业务中的薄弱环节,是监管部门处罚的主要对象。根据不完全统计,从今年七月份开始,监管部门向银行、保险机构以及相关个人开具了近300张罚单,其中银行信贷业务占了大多数。
根据罚单内容,处罚案例包括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贷款用途监管不力以及贷前、贷中、贷后的不负责任等情况。除了经营贷和消费贷违规流入楼市,还有一些常见的案件是挪用贷款购买理财产品。
过去一段时间以来,金融行业存在着“脱实向虚”、“资金空转”等乱象。为了追逐利益,本应用于实体经济的金融资源大规模违规流入房地产等领域,不仅导致了实体经济的衰退,还造成了金融行业自身的风险,严重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经过多年的整治,这些乱象已得到一定的遏制,但我们仍然不能放松警惕,应始终保持监管的定力。
金融管理部门需要加强资金的规制,推动银行信贷业务回归本源,引导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今年2月份,央行和原银保监会要求商业银行继续加强贷前和贷后管理。今年4月,原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通知,要求银行金融机构加强贷款审查,并且不得向没有实际经营的空壳企业发放经营用途贷款,同时加强对成立时间较短或受让企业股权时间较短的借款主体资质审核,以防止借款人利用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身份来套取经营性贷款资金,加强对贷后资金流向和用途真实性的监控和管理。这些政策将有效引导银行金融机构坚定地树立服务实体经济的经营理念,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经济是肌体,金融则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金融机构需要意识到,信贷资金流向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生计,同时也影响着宏观政策的有效执行。因此,金融机构需要进一步加强信贷管理,跟踪和控制信贷资金的流向。提升金融服务的广度,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科技手段,扩大金融服务的可触达范围,特别是对小微企业和农村地区的广大客户群体,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同时,应将更多的金融资金投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让金融活水灌溉实体经济,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