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传言称非盈利生物医药公司的IPO审核标准正在收紧。与此同时,医药行业反腐力度的加大也在多家交易所的《发行上市审核动态》中得到进一步体现。
一组数据可以更直观地体现生物医药行业IPO的冷暖。
根据Choice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7月31日,今年有16家生物医药企业登陆A股,较去年同期减少10家;新受理企业和上会企业的数量也双双下降。
与此同时,超过20家生物医药行业公司未通过沪深北三大交易所的审核,未获得中国证监会注册,或主动撤回IPO。
从终止原因来看,大多数企业是主动撤回申请导致的IPO终止。
从撤回申请时点来看,近半数企业是在第二轮反馈回复后撤回。
进一步查看审核问询内容,审核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企业的创新和增长方面,涉及板块定位、市场空间、持续经营能力、核心技术和专利等问题。
一个新变化是监管部门越来越重视推广、销售费用等问题。
核心技术和专利几乎是每家企业被问询的必答题。
涉及核心技术的审核主要关注拟上市企业主要产品的应用、相关技术的水平、核心技术的形成过程和来源、竞争优势及先进性等方面。
在核心技术中,“专利”是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
几乎每家公司都在第一轮问询中被提及相关内容,甚至在第二轮问询中仍被追问细节。
交易所在问询中主要关注公司核心产品和核心技术及专利的对应关系,相关产品、管线及相关技术的获取方式和来源情况,专利的先进性和研发能力等。
在“共有专利”问题上,交易所通常会要求企业详细说明共有专利的背景和原因,专利的权利义务划分、收益分享情况,共有专利的权属是否存在瑕疵、纠纷或潜在纠纷,合作研发项目的专利能否独家使用,是否存在使用期限等问题。
“可持续性”也是各家企业被要求重点说明的问题之一。
今年上半年,多家体外诊断企业的IPO被终止,监管部门问询问题高度相似,主要关注体外诊断企业收入的可持续性,特别是剔除核酸业务后是否有其他业务支撑其增长的点。
除了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外,研发能力的可持续性也是对药企进行考验的要点。
当公司的研发费用率较同行业较低或企业成立时间较长而获批上市的药品数量较少时,交易所往往会要求发行人对自身持续研发能力进行说明。
例如,孚诺医药在第一轮问询中被要求解释公司成立至今仅有一款在售药品的原因及合理性,以及相关研发投入和机制是否能保障公司紧跟行业技术发展方向,公司是否具备持续技术优势和创新能力。
在生物医药行业的IPO过程中,行业监管政策的变动也是监管审核的关注点之一。
“带量采购”是医药、器械等行业企业无法避免的问题。
由于集采政策的特殊性,IPO企业被要求详细披露其产品在集采中的中标和未中标情况。
如中标,需说明中标价格与带量采购前价格的变动情况,并说明集采政策对公司持续经营能力、营业收入、毛利率等方面的影响;如未中标,则需要说明未中标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从而论述是否影响公司的经营可持续性、业绩的稳定性等。
据最新《上交所发行上市审核动态》,上交所围绕“医疗IPO企业开展销售推广活动”向中介机构提出了四大关注要点。
无独有偶,北交所最新一期《发行上市审核动态》也在案例分享中提及,某医药企业因公司推广费核查不充分而撤回申报,同时提出了四大关注要点。
推广、销售费用高企是医疗行业的老问题。
市场人士介绍称,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涉及医药项目的IPO中“推广费”就被重点问询。
今年撤回申请的多家公司在交易所审核中被追问推广服务费、商业贿赂等问题。
除了对销售费用的审核,据传,交易所对非盈利生物医药企业的IPO项目也正在收紧。
市场空间和技术优势成为许多企业面临的难题。
例如,轩竹生物被上交所要求说明其主要在研产品与国内已上市产品和其他竞争方在技术方面的优势,以及主要产品预计销售峰值渗透率的考虑因素、计算方法,是否符合“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