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的医生正在为患者进行远程会诊。近期,医疗反腐震动了整个行业,医生的收入问题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据第一财经报道,一位三甲医院的科室主任告诉记者:“医生需要等到35岁~40岁才能有出头之日,提升各方面的经济实力需要花费很长时间。”一个从医学院毕业的大学生,需要经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住院医生阶段,才能逐步晋升为主治医生、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等职务。
一位医生介绍,参与硕士规培的医生属于最底层,从事最繁琐的工作,每月的工资可能只有1600元。
对于400多万中国医生的收入高低问题,以及他们的奉献与付出是否相符,公众意见不一,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让人眼花缭乱,难以判断。
一方面,有些医生的基本工资只有1600元,另一方面,医疗反腐显示,有些医院院长一次收受的回扣就达上千万。
该如何改革医生的薪酬制度,阻止医疗腐败,同时激励所有医生呢?答案可能是推行医生的年薪制,通过稳定而体面的年薪,让医生摆脱急功近利的境地,提升整个医疗系统的诊疗水平。
今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6个部门联合发布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3年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其中明确了合理确定内部薪酬结构,进一步发挥薪酬制度的保障功能。
具体到医生的薪酬制度改革,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公立医院的主要负责人要探索年薪制度,二是重视医务人员的稳定收入和有效激励。
我国目前的医院薪酬制度是基本工资+绩效+津贴的模式,绩效主要与医生的业务有关,例如手术、课题申请、论文发表等,津贴则与医生的学术头衔相关。
这种薪酬制度的简单来说就是“多劳多得”,强调绩效。然而从实践来看,过于强调绩效的薪酬制度导致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医生评价更加倾向于论文、奖项、头衔等。
实际上,医院等事业单位一直存在着对绩效工资制度的争议。支持者认为,绩效工资制度有利于促进竞争,让每个人都不能懈怠;反对者则质疑,医院也追求绩效和企业一样,这会让医生和教师的功利心变强。
近年来,医院等事业单位出现的功利化问题与绩效工资制度密切相关。
事实上,不只是绩效工资制度,我国事业单位的职称制度以及近年来推进的全员合同制度改革都旨在引入竞争的元素。从追求效益的角度来看,这是积极的。
然而,考核指标、绩效指标、职称指标变成了所有医生追逐的目标,陷入了指标取向的怪圈,甚至背离了救死扶伤的初衷。
发达国家的医生管理与评价实行的是淡化绩效的制度,具体包括年薪制,根据职位确定年薪,年薪不受考核影响,考核只会影响未来年薪的增长;终身职务制度,通过经过五到六年严格考核后获得终身职务,以此激发职业荣誉感;同行评价制度,由同行评价专业能力和岗位贡献,促进专业化发展。
这种制度的基本逻辑是通过待遇、权利保障和专业评价来提高医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服务水平。
因此,医生薪酬改革必须回答的问题是,是通过强化外部考核和岗位竞争来激励医生,还是通过提升职业荣誉感和尊严来激励医生。
实行年薪制度,首先需要合理确定年薪标准,让医生有体面的收入。推行年薪制度的关键是必须克服既得利益的阻力。
由于按照我国当前的医生薪酬制度,那些有头衔和资源的医院领导、科室主任享受的薪酬比年薪制度更高,他们自然没有推进薪酬制度改革、实行年薪制度的动力。
同时,也需要改革对医生等专业人才的评价。目前,对医生的评价主要以行政为主导,要激发医生的职业荣誉感,就需要建立专业同行的评价体系,推进专业化的评价。
撰稿/蒋理(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