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晚间,中国基金业协会公布了今年二季度基金销售机构公募基金保有规模的数据。
今年二季度,股债市场出现了明显的“跷跷板效应”:股市表现不佳,但股票ETF却受到了逆市追捧,券商渠道的权益类基金保有量大多数出现了明显增长;与此同时,股市表现不佳的市场中,债基和固收类产品更受到了投资者的青睐,银行和第三方的非货基金保有规模也出现了明显增长。
总体来看,二季末基金代销机构保有量百强榜中,非货基金规模继续增长超过2500亿元,不仅展现了资金向领先平台进一步集中。
在今年二季度的市场中,由于A股市场震荡收跌,沪深300指数区间跌幅超过5%,主流基金销售机构的权益类基金保有规模也同期出现了下降。
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招商银行的权益类基金保有量为5924亿元,环比一季末减少415亿元,规模跌幅超过6%,但仍然位居权益类基金保有规模的首位。
同时,蚂蚁基金的权益类基金规模也缩水了313亿元,保有规模达到5545亿元,仍然位居第二名。
此外,天天基金和工商银行的保有规模都超过了4000亿元,但同期权益类基金缩水也超过了200亿元,规模萎缩幅度在4%至7%之间。
另外,交通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中国银行的权益类基金保有规模也超过了百亿的规模,都在二季度的低迷市场中出现了保有量的缩水。
值得关注的是,在权益类基金保有规模前十强中,中信证券和华泰证券同期逆势出现了增长,权益类基金的保有规模在二季度分别增长了63亿元和15亿元,与前8名的规模缩水形成了鲜明对比。
此外,在权益类基金保有量前100强中,平安证券、东方财富证券、银河证券、招商证券等多家券商的保有规模逆势增长,位居二季度权益基金规模增长榜单的前列,引起了市场的关注。
一位券商资深人士表示,今年二季度券商渠道的权益类基金保有规模增长,主要归因于股票ETF“越跌越买”,规模实现了逆势增长,而券商是保有场内ETF产品的重要渠道,而银行和第三方渠道主要为主动权益类基金和场外指数基金,因此场内ETF规模的增长主要体现在了券商的权益保有量中。
债基和固收类产品的销售表现不俗。银行和第三方的非货基金保有规模增长明显。“得之东隅,失之桑榆”,虽然在权益类基金保有规模上,银行和第三方机构不及券商,并且出现了规模的萎缩,但在非货基金保有规模上,这两类机构的表现可圈可点。
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蚂蚁基金的非货基金保有规模为12667亿元,仍然位居行业首位,环比一季度末新增了211亿元。
招商银行同期也有98亿元的增量,最新的非货基金保有规模达到了8044亿元。
从保有量百强榜单来看,北京汇成基金销售有限公司的非货基金规模增长最多,二季度规模激增了363亿元,达到1726亿元,规模增幅达到26.63%。
另外,兴业银行、基煜基金、平安银行等多家机构,非货基金规模增长也超过了300亿,增量位居行业前列。
在二季度的非货基金保有规模增长榜单中,银行和第三方的身影也频频出现。
比如蚂蚁基金新增了211亿元,京东肯特瑞、腾安基金等也有百亿规模的增长;银行渠道中,兴业银行的非货基金保有规模新增了339亿元,位居银行业首位,平安银行、上海银行也分别有300亿元和200亿元的增量。
同时,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非货基金保有规模也增长了153亿元,在保险渠道中位居首位。
根据上述券商资深人士的分析,第三方渠道在二季度的增速可圈可点,蚂蚁基金、基煜基金、汇成在非货基金保有增长上均超过了200亿,但股混基金却出现了净减少,这说明二季度的债基销售表现不俗。
同样,银行渠道的股混基金保有规模普遍下降,但非货总量保有却有所提升,这说明了二季度银行代销机构的产品销售主要以固收类产品为主,特别是在LPR下降的大背景下,债券类公募基金产品在居民财富管理的资产配置占比提升。
而在券商方面,中信证券和华泰证券的“券商保有一哥”的竞争仍然较为激烈。
截至二季度末,华泰证券的股混公募保有规模为1297亿元,与中信证券的差距为75亿元,而在一季度差距为27亿元的基础上,二季度差距进一步拉大;非货公募保有规模方面,华泰证券为1517亿元,与中信证券的差距为191亿元,比一季度的差距142亿元也在拉大。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