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A股指数继续下跌,交易额也下降。然而,私募机构的持仓数据显示,百亿私募正在逆势增加持仓,仓位创下年内新高。我认为,如果投资者相信百亿私募的眼光,目前的空头市场可能已经接近末路。
从数据上看,截至9月21日,深成指、创业板指和科创50的跌幅分别为9.39%、16.2%和10.4%,已经跌破了2022年形成的谷底支撑位。沪综指是唯一年内跌幅较小的指数,仅为0.15%。其中,银行板块是贡献最大的,年内上涨了10.6%。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的年内涨幅分别为60.8%和40.4%,显示了国家队的护盘力量。
然而,沪综指的“稳”并不能掩盖多头力量的衰退,主要体现在对政策利好的反应不足。沪市20日和21日的成交额分别为2430亿元和2435亿元,刷新了年内的最低纪录。
历史数据显示,国庆长假前和企业季末财务结算期间,股市往往出现资金紧缺现象,加上同期美股的下跌,空头势力将占据上风。在1991年至2022年的32年间,沪综指在9月份末周的涨跌比例为14:18。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5年中期以来的8个年度里,沪综指难以摆脱存量博弈的局面,加剧了国庆前一周的资金紧缺效应和对海外市场波动的担忧,该周平均跌幅为0.72%,只有在2018年的9月末周上涨了0.85%,其他时间均出现下跌。
金融实证研究表明,9月末和10月初通常是宏观调控政策加码的好时机。这时候适度加大政策力度,有助于完成全年经济任务。股市也常出现意外的“救市”政策和上涨行情。
如果要追溯本轮楼市和股市疲软的原因,一个宏观数据不容忽视:央行2022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去年底,高风险影子银行的信贷规模较历史峰值下降近30万亿元。宏观去杠杆的副作用是场外资金趋于慎重投资。当前,大城市住宅按揭首付比例降低,A股融资交易的杠杆率从1倍提高至1.25倍,这些措施旨在鼓励加杠杆,但如果没有盈利预期的支持,难以立即见到效果。
当前,楼市的低迷是经济复苏的主要原因之一。通常来说,全国狭义货币M1增速是企业投资景气的指标,而地产交易则隐含着M2(居民存款)向M1(企业活期存款)的转移。8月份,M1增速为2.3%,比广义货币M2增速低了8.4个百分点。当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金额同比下降了23.74%。
回顾历史,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楼市和股市开始反转,全社会信用扩张是主要原因。M1的同比增速从2008年11月的6.8%升至2010年1月的38.96%。
百亿私募基金大举抄底增持。前央行行长易纲最近在一篇文章中建议,适度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因为“从国际上看,消费在疫情中基本恢复需要大约一年的时间,而我国目前才半年,恢复仍需要时间”。如何度过复苏的低谷期,需要市场的耐心和政策的支持。目前,港股和A股的蓝筹股估值处于全球最低水平,问题在于如何增强合作救市的力度,这是监管层当前的首要考虑。然而,何时出台重大举措,是要看国际经济是否触底反弹,或者是外围危机是否到来。
从过去的经验来看,A股往往是楼市和经济触底的先行指标,机构提前增持并不罕见。私募排排网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8日,股票私募的仓位指数为81.70%,其中百亿级私募的仓位指数达到了85.47%,较上周提升了2.38个百分点,创下了年内的新高,满仓(仓位高于80%)的比例达到了62.14%。这表明,私募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敢于逆势投资,不害怕大盘继续下跌。目前的问题不是多头不努力,而是空头过于强势。如果相信百亿私募的眼光,目前的空头市场可能已经接近末路。
人们或许会问:2007年10月,沪综指达到了风险高峰的6124点,比起目前的3100点风险更大吗?然而,现在市场上唱多的人还是比较多。当前,全球股市仍然存在着明显的马太效应,强者恒强。A股目前处于相对弱市的角色,而美股的七大科技巨头则代表了强者恒强的趋势。截至22日凌晨,标普500指数年内上涨了13.4%,在500只成分股中,年内上涨的股票占比约为56%。其中,市值最大的七大科技巨头的总市值占标普500的比重从年初的约20%上升到目前的约28%。这些股票的上涨主要受到看涨预期的推动,而非股息回报。七大科技巨头中,微软、苹果和英伟达的股息率分别为0.84%、0.54%和0.04%,另外四家则不派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