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以来,北向资金净流出了343亿元。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燕翔表示,以前人们容易将北向资金与“聪明钱”、“定价权”等联系在一起,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这种联系具有误导性,因为跟风抛售可能会损害自身的投资收益,并放大市场情绪波动。
燕翔认为,北向资金并不具备所谓的“定价权”。机构的定价权主要体现在机构的持仓状况,即机构投资者持有的股票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根据最新数据,北向资金持仓市值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为3.5%,无论是绝对数值上的3.5%还是相对于国内公募基金的8.5%,都说明北向资金并没有所谓的“定价权”。
燕翔认为,北向资金作为一类投资主体,在大多数情况下其投资行为与其他类别的投资主体相似,即在市场表现良好时倾向于流入,在市场表现疲软时倾向于流出。北向资金的资金流动与市场行情本身关系较弱,例如在A股市场上涨时仍可能存在净流出的情况,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北向资金的净流入或净流出视作未来市场涨跌的“风向标”。
燕翔指出,目前北向资金的构成非常复杂,从资金流动数据中无法判断哪类投资者在买入还是卖出。北向资金账户中既有长期配置型和短期交易型资金,也有主动管理型和被动跟踪型资金。他建议在投资时应理性对待北向资金的数据,不要盲目跟从北向资金的投资行为,而是更多地从上市公司业绩、金融环境和宏观基本面等方面分析能够体现公司价值的信息,进行价值投资。
燕翔也分享了对“尾盘异动”的看法。他认为,在现有的北向交易盘中,信息披露的透明度相对较高,特别是涉及到特定交易时段的交易,容易引起市场误解。例如,在收盘集合竞价时段,由于申报时间和成交时间存在3分钟的分离,导致北向资金的实时额度在短时间内快速增加,然后急剧下降。这样就会出现境外资金在尾盘大举买入,随后迅速卖出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国际指数纳入A股调整的当日尤为明显,容易引发市场误解。
他提到,今年9月15日是富时罗素2023年三季度全球指数定期调样的实施日,在收盘时段的3分钟内,北向资金出现了“流入”超过百亿元后又“流出”近50亿元的现象。如果投资者将尾盘的这种现象误解为北向资金在短时间内砸盘,可能会引发恐慌情绪,从而导致抛售行为,最终造成投资者自身的损失。
自2014年11月沪港通和2016年12月深港通启动以来,北向资金的流入规模不断扩大。截至今年9月26日,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超过1.83万亿元。2022年全年,北向资金的买卖总金额达到23.3万亿元,约占全部A股成交金额的5.2%。
燕翔认为,从短期波动来看,北向资金的流动具有明显的均值回归特征。今年以来,净流入和净流出的情况在不同的月份交替出现,截至目前全年累计净流入超过1000亿元,近两个月的流出属于正常的短期波动。而从中长期趋势来看,自2014年以来,北向资金一直呈现净流入的态势,总体上持续流入。
燕翔说:“这背后存在着很强的客观逻辑必然性。”一方面,中国经济和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势头持续向好,许多具备核心竞争优势的上市公司不断崛起。另一方面,目前A股在全球资金配置中仍然处于总体低配的状态,全球资金增加对A股的配置是中长期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