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有益 ■ 韩忠益
上周,我在本专栏中对于“重磅利好出台后,市场呼唤更多更优底层设计”的话题进行了一番讨论。
首先,我肯定了管理层在最近数月内出现的一轮暴跌后,为了A股的长期稳健发展作出的必要调整。但是,我认为这还不够,希望能有更多与股市底层基础设计相关的成果出台。
文章发布后,一些朋友私信给我,提出了很多好建议。其中,上海米牛投资经理黄伟先生谈到了股市如何引导市场价值投资的观点。
他认为中国的机构投资者在A股核心资产持股比例过低,把大量基金的钱都浪费在炒作概念上了。
他指出,包括上证50和沪深300指数成份股在内的中国核心资产集中了中国最优秀的上市公司,是财富储藏的仓库,也是分享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红利的主要金融工具。
相比之下,外资持股比例一般都在10%以上,而国内的公募机构和社保基金持有的比例则太低。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为基民创造财富持续复利增长?他建议国家立即进行顶层金融制度改革,成立国家共同富裕基金,发行30年期(年利率5%以下)长期债券,募集资金投资A股核心资产,提高核心资产持股比例,牢牢掌握A股核心资产的定价权。
同时,他建议国家队对A股优秀公司的持股比例提高到20%以上。
我赞同黄伟先生观点。
公募基金成立时承诺打着长期价值投资的旗帜,但多年来,一些公募基金却变成了大号的牛散,非常喜欢追涨杀跌。
就连一些外资也如此——参考历史经验,外资在对新兴市场的股票进行配置时,一般会偏好以大盘蓝筹股为代表的行业龙头。
然而现在,他们也随波逐流,在A股市场中进行短线搏杀。
截至9月8日,沪市静态市盈率仅为12.22倍,而2008年10月28日沪指1664点时的动态市盈率为13倍。
至于股息率,现在也非常吸引人。
上证指数的股息率为3.67%,深市为1.96%,而同期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仅为1.5%。
代表价值投资主流力量的各类基金,在国家出台各种利好政策的感召下,确实应该持有更多的核心资产。
实际上,在我的看法中,不论什么性质的资金,逐利性总是放在首位的。
过去50年美国股市的历史表明,结构性因素经常主导着美股的走势。
比如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美股结构性上涨的核心是能源领域;上世纪90年代和2010年代,美国科技股在美国宏观经济的复苏、扩张和衰退中获得了超额收益。
同样地,在逆全球化和再工业化的时代趋势下,随着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重构,欧美国家清洁能源、国防军工、半导体、新能源车等先进制造业有望迎来新一轮波动周期,这也将提升对人工智能、工业自动化、大数据、云计算领域的需求,为相应的产业带来历史性的机遇。
正如你所见,在人工智能的引领下,美股中的英伟达等高科技板块今年涨幅巨大。
因此,我认为价值投资与短线搏杀虽然不是对立的,但确实需要有制度性的引导。
资本市场是一个生态链,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市场。目前A股亟需改善底层设计,使市场更加健康和有魅力。
证监会在8月27日出台的一系列措施,关于上市公司减持的新规便是一个方向性的改革,未来将在市场上产生长期的重要作用。
简而言之,这些规定要求资产供给端(减持)没有时间约定,但有财务性要求。如果你想融资,可以,但如果没有提高投资者财富的分红比例,那么你就不能减持。这种底层设计可以减少大量资金的离场。如果能有更多类似的改革措施(本周依然出现违规减持,管理层必须采取强硬措施,否则减持新规可能因缺乏实质性执行而被忽略),投资者的信心自然会恢复。
同样地,如果不能让公募基金提高核心资产的持股比例,那么成立国家层面的共同富裕基金,专门投资优质上市公司,也应该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要知道,随着A股注册制时代的到来,A股中的非核心资产将在无限量供应的情况下被不断边缘化,而优质的核心资产很有可能成为稀缺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