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场激励效应下,绿色产业扩容加速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经启动运营满两周年,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尽管目前全国碳市场仅纳入电力行业的2000多家重点排放企业,但碳价稳步上涨以及建材、钢铁等行业的积极准备表明绿色转型发展的强烈信号,并推动光伏、氢能等绿色产业迅速扩产,成为新一轮城市经济增长的驱动力。

截至8月10日,全国碳市场累计交易量达2.42亿吨,累计成交金额为111.57亿元,当日市场收盘价为每吨69.52元,比初始价格上涨超过30%。全国碳市场开市以来,市场运行总体呈现履约型交易和稳中有涨的特点。交易量主要集中在年底,特别是11月和12月,占据交易量的九成,表明市场呈现明显的履约型交易特征。碳市场价格随着履约期的临近而上涨,后续市场运行平稳,市场参与度与履约期高度契合。

据统计,全国各省市的重点排放单位参与了全国碳市场交易,参与交易的企业数量超过了重点排放单位总数的一半,近70%的重点排放单位多次参与了交易。全国碳市场的运行发展使得企业减排意识和能力提高,对促进低成本减排起到了积极作用,成为展现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积极性的重要窗口。

全国碳市场通过限定发电行业的排放强度,实现了发电行业碳减排的初步目标,并形成了碳价,为全社会的低碳转型提供了价格信号。虽然国内市场碳价与欧洲等地还存在较大差距,但根据当前发展阶段,市场碳价是适应的。中国的碳价反映了中国当前减排成本的接受能力,是在不同发展阶段和减排目标下形成的合理价格,要求中国的碳价与欧盟的碳价一致是不可能的,需要一个发展过程。

随着全国碳市场传递出的减排和绿色发展信号越来越明显,各大重点排放行业加大了减排推动转型发展的力度。在石化行业,虽然转型面临较大挑战,但企业致力于实现电力的绿色化,加快从“灰氢”向“绿氢”的转变,并在二氧化碳再利用等项目上加大了投资。碳市场的拓展不仅推动了节能降碳,也激励了低碳创新。

在氢能行业,企业数量迅速增长,到6月中旬,氢能相关企业达到3060多家,新增注册企业增长了24.8%,其中2022年新增注册企业达到580多家,2023年1月到5月新增注册企业超过130家。各行业都在筹划低碳转型,绿色发展成为一致行动。

绿色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重塑,排碳成本有成本,减碳则有收益。这一理念促使光伏、氢能等新兴产业迎来爆发式的增长。光伏产业的发展吸引了众多企业的跨界入场,成为资本市场的热门话题。近70家上市公司涉足光伏行业的上游硅料、电池、组件等环节,新的技术也在资本推动下加速推广。光伏产业与新能源汽车、锂离子蓄电池等成为我国出口的“新三样”,今年上半年光伏产业出口额达到了289.2亿美元,成为贸易新增长点。

尽管担忧快速扩产可能导致产能过剩,但光伏等行业成为投资新增长点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今年上半年,仅光伏行业投资扩产项目就超过了150个,累计投资额近万亿元。随着绿色产业的快速发展,一些城市的经济也得到了极大的推动。例如云南省的曲靖市,凭借光伏等绿色产业的迅速发展,在全国GDP百强城市排名中上升了10位,其经济增长超过了云南省整体增长。

绿色、低碳的转型不是负担,而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