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通知,提出全面实现绿证对可再生能源电力的覆盖,以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消费。
绿证是可再生能源电力证书的简称,于2017年正式在国内推出。根据通知的规定,符合条件的可再生能源电量将被核发绿证,每个绿证单位对应1000千瓦时可再生能源电量。最初推出绿证的目的是为了完善风电和光伏发电的补贴机制,弥补可再生能源补贴资金的不足。
新通知明确提出,绿证是我国可再生能源电量环境属性的唯一凭证,是认定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和消费的唯一证明;绿证对应的电量不得重复申领其他同属性的凭证。至于绿证交易,通知明确规定,现阶段可交易的绿证仅可交易一次。
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高级能源转型分析师陈雪婉表示,以往电力交易中心组织绿色电力交易时,推出了绿色电力消费凭证,但在宣传和解释工作方面做得不够到位,给用户带来了困惑和误导。一些地方还自行推出了绿色用电凭证等,并且鱼龙混杂。最新通知明确了绿证的唯一性和权威性。
此外,根据通知,新政实现了对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品种和电量的全覆盖。通知表示,已建档立卡的全国风电(包括分散式风电和海上风电)、太阳能发电(包括分布式光伏发电和光热发电)、常规水电、生物质发电、地热能发电、海洋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所产生的全部电量将核发绿证,实现绿证的全覆盖。其中,对于存量的常规水电项目,暂不核发可交易的绿证,相应的绿证会直接无偿划转。而对于2023年1月1日以后新投产的完全市场化常规水电项目,则将核发可交易的绿证。
在绿证的应用方面,通知提出要落实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国家统计局将与国家能源局共同核定全国和各地区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数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2021年12月10日召开,明确了“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方针。北京电链科技双碳事业部总监、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特邀研究员郑颖表示,这次通知提出落实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的要求,并去除了“新增”一词,可再生能源消费也不再纳入能耗强度的计算。这标志着中国全面进入了新的能耗“双控”考核时代,进一步对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形成了强大的激励。
7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郑颖表示,这次绿证新政在实质上无限接近于碳排放双控的内容。因为碳排放双控即对碳排放的总量和强度进行考核,过去的能耗双控考核并没有区分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能源,而此次新证实际上全面确认了可再生能源的零排放环境价值,与根据能源排放属性进行考核的碳排放双控内涵是一致的。
牛津能源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侯安德表示:“我认为新政策在许多方面都向前迈进了一步,绿证的作用和地位亟需明确,并且随着能耗双控的转变调整,将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