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场激励下,绿色产业快速扩容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经启动运营两周年,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尽管目前市场仅纳入了电力行业的2000多家重点排放企业,但不断上涨的碳价以及建材、钢铁等行业的积极准备,向社会传递出了绿色转型发展的强烈信号。碳市场的激励效应也推动了光伏、氢能等绿色产业的迅速扩产,成为带动新一轮城市经济增长的“引擎”。

截至8月10日,全国碳市场累计交易量达2.42亿吨,累计成交金额为111.57亿元。碳价稳步上涨,当日市场收盘价报告每吨69.52元,较开市初期的每吨52元左右上涨超过30%。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表示,全国碳市场的运行总体呈现出履约型交易和稳中有涨的特点。市场每个交易日都有成交,但交易量主要集中在年底,尤其是11月和12月,占市场成交量的九成。碳市场价格随着履约期的临近而上涨,后续市场整体运行平稳,市场参与度与履约期高度契合。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各省市都有重点排放单位参与碳市场交易,参与交易的企业数超过了重点排放单位总数的一半以上。近七成的重点排放单位多次参与了交易。全国碳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作用初步显现,企业的减排意识和能力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全国碳市场成为展现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窗口。

绿色金融60人论坛首席经济学家张俊杰指出,从减排属性来看,全国碳市场通过限制发电行业的排放强度,实现了发电行业碳减排的初步目标,并在碳配额交易中形成了碳价,为全社会的低碳转型提供了价格信号。尽管国内市场碳价与国际市场仍存在较大差距,但当前的市场碳价适应了发展阶段的要求。国家气候变化战略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徐华清认为,碳价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减排成本。当前中国的碳价反映了中国减排成本的接受能力,形成了适合不同发展阶段和减排目标的合理碳价。要求中国的碳价与欧盟的碳价一致显然是不现实的,仍需要一个发展过程。

随着全国碳市场传递出越来越强烈的减排和绿色发展信号,加大减排推动转型发展成为各大重点排放行业的一致行动。在石化行业中,虽然转型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但最大限度实现电力绿色化,加快从“灰氢”向“绿氢”的转变,并加大二氧化碳再利用等项目的推进。全国碳市场的拓展将纳入更多的企业,包括建材、石化等行业。张俊杰认为,碳市场不仅促进了节能降碳,也激励了低碳创新。在氢能行业中,企业数量迅速增长,截至6月中旬,氢能相关企业达到3060多家,其中2022年新增注册企业超过580家,增长了24.8%。低碳转型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一个重要议题,如果不关注行业的绿色低碳策略、技术可行路径以及市场潜力,就跟不上客户的节奏,更谈不上引领行业趋势。

“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这一理念激励了光伏、氢能等新兴产业的爆发性增长,随着相关“绿色产业”的发展,城市经济也加速了“重塑”。资本市场的“追光”热潮,意味着为了追赶光伏产业的发展节奏,许多企业都在跨界参与光伏产业,这已经成为常规动作。据统计,今年以来,至少有近70家上市公司进入光伏行业,涉足光伏产业的上游环节,包括硅料、电池、组件等,一些新技术也在资本推动下不断迭代。实际上,近年来全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