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息周期下,创新型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困境。一方面,资金成本高企,投资环境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大多数创新企业还未实现盈利,有些甚至还没有产生任何营收。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行业的估值不断下跌,企业的估值也受到了巨大的打击。AI行业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年初,大型模型的热潮带动了众多科技企业的发展,其中最受益的无疑是微软、Meta、英伟达等巨头,其中Meta的股价从最低的88.09美元上涨到最高的326.2美元,市值突破了8000亿美元。国内的一些老牌互联网企业也稍微尝到了一些甜头,例如三六零等企业。然而相对而言,一些尚未盈利的AI企业就不那么幸运了。由于他们还未产生收入,企业的估值在过去两年中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一旦股价有所上涨,很容易遭到股东减持,商汤科技作为亚洲AI领头企业就是其中之一。
根据香港交易所的披露数据,软银集团在8月4日减持了1490.4万股商汤科技的股票,每股平均价格为1.7919港元,据此计算,软银此次减持套现约为2670.65万港元。本次减持完成后,软银持股比例从13.04%降至12.99%。值得注意的是,在软银减持之前,阿里曾多次减持商汤科技的股份。商汤科技在7月21日发布公告称,收到了阿里巴巴集团全资子公司淘宝控股有限公司的通知,称其已有序出售所持有的商汤的所有B类股份。换句话说,阿里已经清仓了商汤科技的股票。那么,为什么软银和阿里要在股价低位时减持商汤科技呢?商汤科技是否值得继续投资呢?根据商汤科技此前的招股书显示,软银从商汤科技的C+轮开始投资,一直到D+轮,共参与了五轮融资,当时的持股成本约为14.3亿美元,折合港元约为111.6亿。在即将上市之前,软银持有47.31亿股商汤科技的股票,平均每股成本为2.37港元。相比之下,阿里的持股成本要低一些,因为阿里主要参与了商汤科技的C轮融资,所以其持股成本略低于软银。也就是说,阿里此次减持很可能也是亏损的。据统计,软银从2022年12月开始减持商汤科技,而阿里也在同一时间减持。其中,软银在去年12月减持了1294.8万股,在今年2月减持了5000万股,在今年3月又两次减持了2亿股,在今年4月减持了5000万股。根据当时商汤科技的股价来看,软银的减持很可能也是亏损的。按照阿里的减持模式,软银将来可能会继续减持商汤科技。在股东不断减持的压力下,商汤科技今年的表现并不好,年内股价下跌超过了20%。 至于为什么阿里和软银要减持商汤科技,大概率与其长期亏损有关。根据商汤科技的财报显示,从营收方面来看,商汤科技在2020年、2021年和2022年的营收分别为34.51亿元、47亿元和38.09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14.2%、36.2%和-18.97%。对于一家创新型科技企业来说,营收增速的下滑对其影响尤为明显,这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估值水平。而在净利润方面,商汤科技在近五年中累计亏损达437.34亿元。除了亏损和净利润下滑之外,商汤科技的研发投入也在逐年增加。其中,2018年的研发投入为8.49亿元,2019年翻倍至19.16亿元,2020年到2022年,商汤的研发费用分别达到了24.54亿元、36.14亿元和40.14亿元。与研发投入的增长相比,营收的增速确实不高。研发投入未能高效转化为营收,这也是商汤科技存在的一个问题。再加上此前阿里和软银所持有的股票都已解禁,因此,从去年年底开始,软银和阿里就大规模减持商汤科技。总的来说,铁打的还需自身硬,尽管商汤科技是亚洲AI龙头企业,但对于企业来说,营收和净利润才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因此,商汤科技需要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以重新赢得投资者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