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海冰范围近年持续走低,引发了人们对其原因和影响的关注。过去的观测数据显示,南极海冰范围变化并不明显,甚至有些年份呈上升趋势。然而,在过去的七年中,南极海冰范围持续走低,且幅度异常之大。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报告认为,根据历史上的趋势,这一现象可能处于自然变化范围内,但也不能排除其属于年代际振荡的可能。这一问题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和证据来确认。

南极海冰范围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区域大气环流、大气遥相关、海洋温度等因素。近年来,南极海冰范围变小,尤其是西南极洲外围的别林斯高晋海变化最为显著。从大气环流和大气遥相关的角度分析,南半球环状模/南极涛动持续正位相、连续拉尼娜事件、年代际太平洋涛动负位相、大西洋多年代际涛动正位相等因素影响了阿蒙森低压的增强并向南移,致使别林斯高晋海和南极半岛东侧海冰减少。

另外,海洋因素也对南极海冰范围变化起到重要作用。南大洋海表温度异常升高,加上西风带加强和南移的趋势,促进次表层暖水上升,导致海冰融化。此外,冰雪的反照率效应也对南大洋海冰的生成和退缩产生影响。海冰减少不仅会影响能量和物质的相互作用,还会造成海洋酸化,对生物乃至整个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

南极海冰范围持续减少:正逐渐成为新常态?

然而,目前对于南极海冰变化的研究仍面临一些困难。首先,观测数据的不足限制了对复杂过程和机制的深入理解。其次,数值模式在南极区域的模拟结果离散度较大,性能不佳。此外,南极海冰变化的归因研究也具有一定难度,很难分离出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

目前虽然难以直接检测到温室气体辐射强迫对南极海冰造成的影响,但大气环流异常和海洋异常对南极海冰变化的驱动已经十分明显。如果这些异常变化与人类活动有内在关联,那么科学家不仅需要关注温度变化本身,还应关注环流调整的作用。如果南极继续变暖,特别是西南极和南极半岛地区,将面临更大的不稳定性和更严重的海平面上升问题,给人类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南极海冰变化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联。此外,加强观测数据的收集和改进数值模式的性能,为南极海冰变化提供更精确的预测和评估,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应对措施,保护南极海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