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息周期下,创新型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一方面,资金成本高企,投资环境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大多数创新企业还未实现盈利,有些甚至还没有产生任何营收。在这种背景下,一些行业的估值持续下滑,企业的估值也大打折扣,AI行业也不例外。

AI巨头减持引发的财报季背后的信息揭示

今年初,大型模型的热潮带动了科技企业的发展,其中微软、Meta和英伟达等巨头受益最大。Meta的股价从最低的88.09美元涨到最高的326.2美元,市值突破了8000亿美元。国内一些老牌互联网企业也有所收益,如三六零等。然而,相比之下,一些亏损的AI企业就没有那么幸运了。由于未实现收入,这些企业的估值在过去的两年里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一旦有一定涨幅,股东们纷纷减持,像亚洲AI龙头企业商汤科技就是这样。

根据香港交易所的披露,软银集团于7月31日减持了商汤科技1490.4万股的股票,每股平均价为1.7919港元,共计套现约2670.65万港元。此次减持后,软银的持股比例从13.04%降至12.99%。需要注意的是,在软银减持之前,阿里也减持了商汤科技的股份。商汤科技在7月21日发布公告称,收到阿里巴巴集团的全资子公司Taobao Holding Limited通知,其已有序出售所持有的商汤科技的所有B类股份。换句话说,阿里清仓了对商汤科技的股份。

那么,为什么软银和阿里会在低位减持商汤科技呢?商汤科技是否值得继续投资呢?根据商汤科技此前的招股书显示,软银从商汤科技的C+轮开始投资,一直到D+轮,共参与了5轮融资。持仓成本约为14.3亿美元,合约港元约为111.6亿。在IPO前,软银持有商汤科技47.31亿股,平均持股成本为2.37港元。与软银相比,阿里的持股成本稍低,因为阿里主要参与了商汤科技的C轮融资。因此,此次减持对阿里来说也有些许亏损。

统计数据显示,软银和阿里从2022年12月开始减持商汤科技股票,两者减持步调相似。去年12月,软银减持了1294.8万股;今年2月减持了5000万股;今年3月两次减持各2亿股;今年4月减持了5000万股。按照当时的股价计算,软银的减持可能也带来了亏损。根据阿里的减持模式,软银未来可能会继续减持。在股东不断减持的压力下,商汤科技在2023年的表现并不好,年内跌幅超过了20%。

至于为什么阿里和软银会亏损并减持商汤科技,很可能与其长期亏损有关。商汤科技的财报显示,2020年、2021年和2022年的营收分别为34.51亿元、47亿元和38.09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14.2%、36.2%和-18.97%。对于一家创新型科技企业而言,营收增速下降对其影响尤为明显,直接影响企业的估值水平。商汤科技近五年的净利润累计亏损为437.34亿元。此外,商汤科技的研发投入逐年增加。2018年研发投入为8.49亿元,2019年翻倍至19.16亿元,2020年至2022年研发费用分别达到24.54亿元、36.14亿元和40.14亿元。与研发投入的增长相比,营收增速确实不高。

研发投入难以高效转化为营收是商汤科技面临的问题之一。此外,阿里和软银所持股票的解禁也加剧了减持的压力。总的来说,商汤科技作为亚洲AI龙头企业,仍然需要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以重获投资者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