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概述显示,二甲苯的贸易格局呈现出“全球以亚洲为中心,亚洲以中国为中心”的明显特征。

截至2022年,中国的二甲苯建成产能达到了3803万吨,较4年前增长了167%。

2022年,中国的二甲苯实际消费量达到了3465万吨,对外依存度达到30.5%,存量仍然较高,但下降趋势明显。

日本和韩国主要向中国出口二甲苯,对中国市场的需求依赖程度较高。

日本和韩国在二甲苯产能方面较为庞大,但国内下游消化能力有限。

由于日本和韩国与中国距离相近,运输成本较低于中东国家,使得中国成为日本和韩国最佳的二甲苯出口国。

2022年,随着美国汽油需求的恢复,芳烃调油需求大幅增加,韩国的出口量增加了400%。

中国进口对二甲苯来源地的追溯报告

出口北美可能会持续成为韩国消化二甲苯的新途径。

日本和韩国的二甲苯企业和装置概况:日本和韩国的二甲苯生产始于上世纪70年代,发展于上世纪90年代至2000年前后,并在2010-2014年间爆发第三轮产能增长以满足全球需求的增长。

当前,头部企业已完成产能整合,并集中在SK集团、新日本石油等大型企业。

在工艺流程方面,日本和韩国大部分产能采用中长流程,第三轮建设的产能中有部分采用短流程,大部分生产流程配备了歧化和烷基转移装置。

目前,日本和韩国的二甲苯企业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

一方面,部分较年份久远、工艺较为陈旧的产能可能因能耗较高而承受更高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部分2010年后新增的短流程产能虽然适应了当时全球、特别是中国对二甲苯供不应求的需求,但由于流程较短,经济性较差,在二甲苯供给充裕、下游需求不强、同时成本压力上升的当下,面临着较大的盈利压力。

根据装置统计数据,在目前日本和韩国企业的合计1382万吨产能中,最容易受到影响的产能包括:现代科斯莫短流程的第二套BTX装置、出光德山关停上游原油处理设备的中流程装置,总计101.4万吨产能;新日本石油和歌山28万吨装置、千叶26万吨装置,总计54万吨产能。

2023年以后,中国对二甲苯的扩产速度将慢于下游的PTA,因此仍将依赖于日本和韩国地区的进口。

韩国在工贸结合方面做得较好,大部分产能为长流程,且装置相对较新,因此长流程产能的需求压力相对较低;短流程产能可能会持续保持较低的负荷率,甚至停工。

日本部分年限较长的产能,特别是性能不佳的装置,可能面临退出的压力。

在俄乌冲突没有明确定论之前,美国的调油需求仍将持续对芳烃产品价格产生影响,并促进亚洲地区芳烃产品的季节性出口。

此篇报告节选自国泰君安期货发布的研究报告《对影成双:追溯中国进口对二甲苯来源地——对二甲苯期货上市预热系列报告(五)》,发布日期为2023年8月31日。具体分析内容和风险提示等,请参阅完整版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