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日报报道,童年时代,娱乐节目比较少,我看的最多的就是皮影戏。

皮影戏是一种传统戏剧,又被称作“灯影戏”、“影子戏”等等。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种使用兽皮或纸板剪制形象,通过灯光的照射来表演故事的戏曲形式。

皮影戏在中国非常流行,各地根据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声腔和剧目。

在我的童年时光里,在山村里,电影和电视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遥远的东西,很少有机会看到。所以我们能够享受的娱乐活动就主要是皮影戏了。

真正的皮影戏演员是在幕后操作的艺人。一般只有一个人在操作,观众一般不知道他们是谁,也没有人关心他们是谁。演员的样子很少有人能看见,也不需要看见。演员不需要化妆,也不需要讲究衣着,随时都能上演。皮影的精细程度并不重要,灯光也不需要太炫目,观众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故事上。

皮影戏的故事性很强,一部戏能够让观众经历起伏的情绪变化,喜怒哀乐都随着剧情的发展而起伏。

舞台是由几张餐桌架子搭建而成,拉起一块白布就可以了,非常简单。但是它能吸引老老少少的观众,人人都欢呼雀跃,个个喜笑颜开。

童年的黑影表演

每当村里演出皮影戏的时候,傍晚的时候人们就会提前去占座位。

皮影戏演员的记忆力、表演力和体力让我至今还十分惊叹。整部戏的所有台词都在他们的脑海里,他们能够准确地把握故事的节奏,喜怒哀乐,在一秒钟之内从大笑转为哭泣。更神奇的是他们能够模仿马、狗等动物的声音和动作,动嘴就能发出任何声音。

对于一个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心的我来说,我当时钻进“舞台”一探究竟,没想到在表面看起来热闹的演出里面,只是一个忙乱的场所,到处都挂满了道具,演员都是身强力壮的大汉子,衣不蔽体,汗水湿透背心,但他们仍然不停地表演,男女老少的声音源源不断。

皮影戏的种类非常多,各地都有所不同,皮影戏的区别主要在于声腔和剧目,但是影人的制作和表演技术差别不大。

独特的唱腔配上跌宕起伏的锣鼓声,让白布上的各种人物栩栩如生。

影人通常是先将牛皮、驴皮或羊皮剃去毛血,然后加工成半透明的状态后再进行上彩。影人的雕刻工艺非常讲究,刀工要精致,造型要逼真。

影人通常被分成头、身和四肢几个部分,都是侧面的影像,头部有盔帽,身体和四肢都穿着服装,上完彩之后用火砖加热烘烤并压平即可。

演出时将影人的头部插入身体,身体和四肢连接在一起,同时在身体和两只手上安装上三根竹竿,就可以进行操作和表演了。

除了人物的造型之外,还需要制作一些道具,桌椅和景物的造型,以便于配合表演。

皮影戏是一门光与影的艺术。

常用的道具就是影窗,俗称“亮子”,一般高度为3尺,宽度为5尺,最高不超过4尺,宽度不超过6尺,用白纸做成,这样一个人就可以操控。

另外,还有一盏油灯,用来照射影人和表演动作。

皮影戏是我国重要的民间传统艺术,它的形成时代还无法确定,但据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至少在宋代已经成熟并盛行,被誉为“电影的鼻祖”、“最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