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每日粮油最新得到的消息显示,今年诺贝尔奖自然科学类的奖项将于10月2-4日公布。许多人开始猜测,这一届的诺贝尔奖会不会再次出现中国人。
回顾120年历史的诺贝尔奖,除了周边的日本,就连我们一直觉得很落后的印度都已经有9人获奖,当前唯一能给我们一点优越感的可能就只有韩国了。
当然,在过去的时间里,我们也有很多杰出的科学家,但很遗憾他们最终都未能获得诺贝尔奖,其中最令我们遗憾的是已经逝世的袁隆平先生。
近日,我们对东南亚的大米贸易限制进行了集中报道,并对比国内稻谷供应结构,得出印度限制大米进口对我国的粮食供应不会产生任何直接的影响,尽管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粮食进口国。
这其中,不少网友提到了已经逝世的袁隆平先生,表示正是以袁老先生为代表的农业科研工作者的刻苦攻关,才给我们带来了当前温饱有余的现代生活。
但我们也发现袁隆平先生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国内外获奖无数,却并未获得过诺贝尔奖,究其原因是什么呢?从诺贝尔奖设立的奖项来看,自1895年创立以来主要奖项有物理、化学、文学、生理学或医学、和平等五个奖项,1968年又增设了经济学奖,很多人认为,缺乏相应的奖项可能是袁老无缘诺奖的主要原因。
但从诺奖的颁奖历史来看,同样是育种专家的美国人诺曼·布劳格却在1970年以育种技术突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诺贝尔奖委员会在颁奖致辞中说,他是世界上拯救过最多性命的人。
提起诺曼·布劳格可能国人并不熟悉,他是现代杂交育种技术的开创者。
放眼全球,在社会发展从封建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中,粮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人口学家马尔萨斯创立的《人口论》受到了广泛追捧。马尔萨斯认为,按算术级数1, 2, 3, 4, 5...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按1, 2, 4, 8...几何级数增长的人口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并据此提出了只有通过饥饿、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底层人口才能削弱这个规律的悲观观点。
1932年高中毕业的布劳格正赶上美国的经济大萧条时期,亲眼目睹了各种挣扎在死亡边缘的饥民。一次偶然机会,他去听了植物病理学家斯塔克曼的讲座,第一次接触到了几种能使植物抗锈的育种方法,让他对植物育种产生了兴趣。
1944年,在导师斯塔克曼的推荐下,他参与了一个由洛克菲勒基金会扶持的墨西哥农业项目,主要任务是提高墨西哥小麦产量以实现粮食自给,并建立当地的农业科研小组,从此开始了小麦育种技术的研究。
据公开资料显示,布劳格刚到墨西哥时,小麦的总产量约为33万吨,到1956年增长到125万吨,墨西哥实现了有史以来第一次粮食自给自足。1960年,当布劳格的农业研究小组解散时,墨西哥小麦的总产量达到200万吨。
离开墨西哥后,1966年他又来到印度,并再次取得成功,在短短20年的时间内帮助印度从一个饥饿的国家一跃成为小麦净出口国。布劳格由此也被称为“绿色革命之父”,并使得杂交育种技术逐渐传入我们的国家。
1996年6月7日,诺曼·布劳格成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而布劳格在1986年创立的世界粮食奖,也曾在2004年颁发给袁隆平先生。
相比之下,第一代稻谷杂交种子是美国人亨利·比彻在1963年条件不成熟的背景下实现的,而袁隆平则是实现了第一代杂交稻谷种子的大规模培育,为杂交水稻的大范围推广奠定了基础。
当然,除了技术的开创性外,与布劳格在小麦育种方面的成就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