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9日,韶关日报编辑人员陈良桂、曹克信以及乐昌市两江镇文化站站长陈代艳等人前往乐昌市白石镇油铺村采访红军长征战士陈来次之子陈良见(1964年生),为编写《两江镇志》做准备。作为红色文化的记录者,我多次与陈良见进行电话沟通了解他们的采访细节和疑点。
陈良见详细地讲述了他父亲生前经常向他讲述的相关情况。
陈来次于1914年出生于湖南省酃县十都公社皮坑大队的一个家庭。由于他的父亲过早去世,他和大哥陈阳觐以及大嫂一起生活。
1933年,国民党赣粤闽边区“剿匪”总司令部调集近4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在井冈山及周边地区实施坚壁清野,残忍地捕杀革命干部和群众,制造了恐怖的无人区。
陈来次的大哥和大嫂因参与革命活动遭到国民党的杀害。
失去了顶梁柱的家庭陷入无依无靠的境地,生活变得艰难。
1934年10月初,年满20岁的陈来次经历了一路艰辛,翻山越岭,到达了红色摇篮井冈山参加红军。
不久之后,他跟随红军开始了长征。
由于陈来次没有文化,也没有出过远门,他对去过的地方并不了解,只知道部队从江西出发,一直行军,偶尔在地方民团遭到国民党的阻击。
当他从乐昌白石三界墟走到涧水时,他的脚已经起满了血泡,非常疼痛,无法再继续前行,他非常急躁,甚至想哭。
涧水村的好心人刘高娇看到他的情况,热情地邀请他留下来疗伤,陈来次非常感激,但由于没有钱,他无法回报,感到非常愧疚。
伤愈后,红军的大部队已经离开,他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只听村民说红军大部队在三界墟连续停留了七天七夜,然后经过里田和平田到达了白石渡那边,之后就完全不知道去向了。
面对无法追上大部队的无奈,陈来次只好留在涧水村帮助人们做些杂活,心里想着等到有关红军队伍的消息后再回归。
然而,等待的岁月中,新中国成立了,再也没有了他去“干革命”的需要。
想到这一点,陈来次的内心充满了失落感。
那时,九峰和两江一带是偏远山区,四周是高山环绕,道路崎岖,而且岔道很多。一旦跟不上队伍,很容易迷失方向。
他和一个战友沿着一条向南的小道前去探路,结果在行走了三四天后到达了四涧水,在云祖仙山下的坪头垅村(属于两江上斜村)住了两晚,第二天继续前行。
然而,由于陈来次的脚受伤无法快速行走,他的战友只好扶着他慢慢前行。由于没有向导,他们走错了路。
面对周围高山的包围,他们束手无策,茫然无助。
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他们只能原路返回涧水村。
此时,大部队已经全走了。
其中一位因脚伤留了下来,后来因病去世,另一位则继续追赶大部队。
根据《中国共产党乐昌地方史》的记载:“当日(即1934年11月10日),红一军团的一部队从上章经过白石三界墟、黄圃塘村前往宜章,执行占领宜章、突破敌人的第三道封锁线的任务。”
根据这个记载,可以推断陈来次就是其中的一员。
陈来次在涧水村务工度日已经有13多年了,孤独而孤单。
油铺村陈郭次家看到他的处境,便收养他为儿子,年近30岁的他终于结婚生子,安顿下来。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人举报陈来次是外来人,身份存疑。
乐昌县公安局的民警开车前来与他谈话,陈来次只好详细地讲述了自己的来历。公安部门调查后,确认他是红军长征失散的人员,经过核实后,广东省民政厅于1987年1月为他颁发了“红军失散人员、在乡老复员军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定期补助金领取登记证”,他每个月都能领取一定数额的经济补助。
80年代末,乐昌市白石教办得知陈来次是老红军后,多次邀请他为中小学的师生讲述革命故事,让大家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在无忧无虑、安享晚年的日子里,陈来次最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