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观海新闻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青岛的通勤比重在45分钟以内的范围内上升到70%。此外,青岛的轨道覆盖通勤比重也提高到29%,是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消息称,肖俊是一位居住在中欧国际城的居民,他在崂山区高昌路上的一家运输企业工作。他每天上下班的路上必须经过跨海大桥高架路和环湾路。过去,车辆在跨海大桥高架路上行驶非常顺畅,但到了李村河互通立交匝道时,就会出现拥堵,因为在高峰时段,排队等待通过的车辆会形成长队。

然而,在8月18日,随着李村河互通立交G匝道拓宽改造工程提前四个月完工,原本只有一个车道的G匝道现在已经扩建成为双车道,跨海大桥高架路通往环湾路的堵点和瓶颈得到了疏通,肖俊的通勤之路变得更加顺畅了。他说:“现在好多了,从单位到家只需要半小时左右,比以前少花了二十多分钟的时间。”

通勤交通是市民日常出行中频率较高的场景,快捷方便的通勤交通是高品质人居环境和城市竞争力的体现,也是影响人们幸福指数的重要因素。

从2022年开始,青岛发起了为期三年的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攻坚行动,推进了一批市政路网和地铁线网建设项目,加快了交通拥堵治理等精细化管理工程的实施,城市交通运行效率显著提升,城市交通环境明显改善。

像肖俊一样,越来越多的青岛市民感受到通勤之路的畅通,这成为他们出行的新体验。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监测与治理实验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选择了中国45个主要城市,通过通勤时间、通勤空间和通勤交通这三个方面的9个指标,展示了2022年中国城市居住与工作空间以及通勤特征的变化。

作为监测的城市之一,青岛的多项指标与2021年相比呈现出新的变化。例如“青岛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由2021年的69%提升到2022年的70%”,“青岛轨道覆盖通勤比重达到29%,同比增加了8个百分点,是增长最多的城市”等。

作为关键的指标之一,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指的是中心城区通勤人口中,单程45分钟以内可达的比重。

对于超大和特大城市来说,通勤者中有80%的人在45分钟内能够到达目的地,这是衡量城市运行效率和居民生活品质的标准,也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目标。

报告显示,北京、上海、广州和天津这四个超大城市以及东莞、青岛、济南、哈尔滨和大连这五个特大城市,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都有所提高。其中,青岛从2021年的69%提升到2022年的70%。

青岛通勤幸福感提升:45分钟内通勤比重达70%,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步

对于许多开车上下班的市民来说,城市交通运行效率的提高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城市路网的不断密集化。

自从去年以来,青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不断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的关键短板。根据统计数据,自攻坚行动开始以来,已经实施了29个城市骨干道路工程,其中包括胶州湾第二隧道等重要项目。唐河路至安顺路、跨海大桥高架路二期、辽阳路快速路等市级重点项目已经通车,近50条道路已经打通,如重庆路快速路和唐山路快速路等城市路网建设项目正在加快推进,致力于打通城市交通的“主动脉”,畅通区域的“微循环”。

除了自驾上下班之外,公交和地铁等公共交通是市民通勤的主要交通工具。

报告通过“45分钟公交服务能力占比”的指标来衡量一座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水平。

45分钟公交服务能力占比是指能够在45分钟内通过轨道交通、公共汽电车等方式通勤的人口比例,它是衡量城市公交通勤服务能力的指标,也反映了公交系统与居住工作空间的契合程度。

一般来说,45分钟公交服务能力占比越高,说明公交系统对城市通勤的保障越好。

报告显示,深圳的45分钟公交服务能力占比达到了58%,东莞和青岛均达到50%,厦门达到56%,温州达到59%。这些都是各种规模城市中公交保障水平最好的城市。

其中,地铁对城市通勤保障水平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