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一直以来被誉为桥城,仔细数来可见韶关有许多桥梁,如西河桥、武江桥、北江桥、百旺大桥、五里亭大桥、十里亭大桥、帽峰大桥、黄金村大桥、东河桥、曲江桥等。如今,这座城市又增添了一座大桥——韶州大桥。
实际上,在这座大桥附近,古代曾有一座名为长乐桥的桥梁。长乐桥位于城南十里的官滩长乐乡(即现在的南郊长乐村),始建于明正德年间。然而由于战乱和水患,这座桥梁毁坏。
为了治理交通,方便行人,韶州知府马元上任后捐出自己的俸禄二十金用于修建长乐桥。清光绪元年《曲江县志》有记载:“马元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担任韶州知府时重修长乐桥。”
长乐桥是韶州城南的主要通道。当新桥落成后,马元撰写了《重修长乐桥铭》,碑文如下:
虞城之南,实为周道。 攘攘熙熙,万民是蹈。 虎步欲舒,虹梁肇造。 阅此岁年,倾于霖涝。 我行守郡,以养为教。 荷国之灵,雨旸时告。 谋野则获,寄情登眺。 哀我子遗,寒裳泥淖。 己溺何心,乘兴含笑。 薄禄可分,群材胥效。 干地切云,中流扼要。 以通旅途,雁鸿相召。 以经沟洫,俾恬耕凿。 刻石作犀,潜蛟驯瀑。 迳陂涌泉,龙岗迥跳。 永奠炎洲,来同岭峤。 敢日正平,济人愿教。 复尔嘉名,千秋长乐。
这段碑文以“虞城之南”开头,其中的“虞城”二字代表韶州城。相传自古舜帝南巡至此奏韶乐,因此命名为“韶州”。而“虞”是舜帝的号,所以也有“虞舜”之称,因此韶州古代也被称为“虞城”。
马元撰写的《重修长乐桥铭》洋洋洒洒有三十六句,记载了长乐桥的历史兴衰,明确了他重修长乐桥的真正意图,也记录了他担任韶州知府时关于“以养为教”“以通旅途”的理念,以及他希望为民办实事的决心和信心,即“济人愿教”和“千秋长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