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显示,青岛的通勤比重在45分钟以内的范围内提升到了70%。青岛成为年度增长最多的城市之一,其轨道覆盖通勤比重达到了29%。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了岛城居民的通勤幸福感。

肖俊是一位居住在高新区中欧国际城的居民,他在崂山区高昌路的一家运输企业工作。每天上下班,他都需要经过跨海大桥高架路和环湾路。过去,经过跨海大桥高架路后,交通非常顺畅,但到了李村河互通立交匝道,就会出现拥堵现象,因为G匝道只有一条车道,在高峰期需要等待通过的车辆排起了长队。然而,随着李村河互通立交G匝道的拓宽改造工程提前四个月完工,原来的单车道被拓宽为双车道,跨海大桥高架路通往环湾路的堵点和瓶颈得到了解决。肖俊的上下班通勤之路变得更加顺畅了。他说:“现在从单位到家只需要半小时左右,比以前少花了二十多分钟的时间。”

青岛通勤幸福感提升:45分钟内通勤占比增至70%,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致力于改善岛城通勤

通勤交通是市民出行的高频场景,快捷便利的通勤交通是高品质人居环境和城市竞争力的体现,也是影响人们幸福指数的重要因素。自2022年起,青岛启动了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统筹推进了一批市政路网和地铁线网建设项目,加快了交通拥堵治理等精细化管理工程,城市交通运行效率显著提升,城市交通环境明显改善。像肖俊一样,越来越多的青岛人享受到了通勤之路变得越来越通畅的出行新体验。

报告指出,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是指中心城区通勤人口中,单程45分钟以内可达比重。对于超大、特大城市来说,80%通勤者45分钟可达是衡量城市运行效率和居民生活品质的标准,也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目标。报告显示,北京、上海、广州、天津这四个超大城市,以及东莞、青岛、济南、哈尔滨、大连这五个特大城市,都实现了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的提高。其中,青岛的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从2021年的69%增长到了2022年的70%。

对于许多自驾车上下班的市民来说,城市交通运行效率的提高意味着城市路网的持续加密。去年以来,青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不断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的关键短板。数据显示,自攻坚行动开展以来,已经实施了29条城市骨干道路项目,包括胶州湾第二隧道等。市级重点项目,如唐河路-安顺路、跨海大桥高架路二期、辽阳路快速路等也已通车。近50条未贯通的道路也得到了打通。此外,重庆路快速路、唐山路快速路等城市路网项目正在加速建设,全力打通城市交通的“主动脉”,畅通区域的“微循环”。

除了自驾上下班,公交和地铁等公共交通也是市民通勤的主要交通方式。报告以45分钟公交服务能力占比这一指标来衡量一座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水平。45分钟公交服务能力占比指的是在45分钟内能够通过轨道交通、公共汽电车等公共交通方式通勤的人口比重,它是衡量公交系统与职住空间契合程度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45分钟公交服务能力占比越高,说明公交系统对城市通勤的保障越好。报告显示,深圳的45分钟公交服务能力占比达到了58%,东莞、青岛分别达到了50%,厦门达到了56%,温州达到了59%。这些都是目前各类规模城市中公交保障水平最好的城市。其中,地铁在城市通勤保障水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根据报告定义,轨道覆盖通勤比重指的是居住地和就业地都在轨道站点800米覆盖范围内的中心城区通勤人口比重。它反映了轨道线网与职住空间组织的匹配程度,覆盖通勤比重越高,说明轨道对职住空间的支撑作用越好。报告显示,2022年,杭州和深圳的轨道里程新增超过了120公里,轨道覆盖通勤比重提升了6个百分点以上。青岛的新增里程不到40公里,但是“穿心线路”有效改善了线网结构,带来了8个百分点的覆盖通勤提升,轨道覆盖通勤比重达到了29%,成为年度增长最多的城市。目前,青岛地铁共有7条运营线路,总里程达到了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