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东北地区拥有充足的饲料资源和低成本的养殖优势,使得该地区的猪肉价格常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成为国内生猪调出区域。然而,随着非瘟疫情的结束,生猪行业规模化程度显著提升,散户养殖的速度加快。从2023年开始,东北地区与全国的价格差不断缩小,甚至部分时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未来随着规模化养殖场的南移趋势,东北地区的猪源将减少,供应端的定价权可能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2020年至今,东北地区与全国的生猪价格差不断缩小。根据卓创资讯的统计数据,截至7月21日,2023年东北地区与全国的瘦肉型生猪价格平均差为0.31元/公斤,同比下降41.51%。其中最大差值出现在2020年1月21日,为6.07元/公斤,最小差值出现在2022年7月8日,为0.62元/公斤。由于东北地区拥有充足的饲料资源和低成本的养殖优势,并且该地区的猪肉消费能力有限,因此生猪市场供应相对充足,形成了价格优势,大量的生猪被调出东北地区供应其他省份。随着猪价下跌和规模化程度的提高,以及政策、疫病和消费趋势等因素的影响,东北地区与全国的价格差不断缩小,个别时期甚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从产业规模化的角度来看,东北地区的规模化发展速度不及其他市场,导致供应增速较慢。

散户养殖的猪源逐渐减少,但规模化养殖的扩张速度有限,近年来东北地区的产能增速放缓。非瘟疫情结束后,生猪价格的波动加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风险承受能力较弱的散户加快了淘汰速度。随着养殖规模化程度的提高,东北地区与全国的价格差不断缩小。首先,大量散户被淘汰,而规模化养殖集团未能及时补充,从图2可以看出,2021年至2022年东北地区的生猪出栏量增速都慢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非瘟疫情已经常态化,并且生猪养殖门槛提高,大量散户和中小养殖场退出市场。由于东北地区的家庭养殖场(中小型养殖单位)占比较大,去产能的速度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从图3可以看出,近年来生猪养殖集团更倾向于南方主销区,而东北地区的扩建较少。因此,该地区的生猪供应逐渐趋紧,导致东北地区的猪价逐渐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次,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减弱了地区间供给成本的差异。从图4可以看出,2022年前十大养殖企业的出栏量占比迅速提升,根据预测,2023年这一比例有望增至25.36%。养殖集团化水平的提高使得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提高了养殖效率的同时也压低了行业的平均养殖成本,使得地区间的供给成本差异逐渐减弱,东北地区的猪价相对抬升。

下半年东北地区的猪源减幅可能较大,供应端的话语权可能从北方转移到南方。从未来生猪价格的走势来看,目前生猪价格仍处于低位,连续亏损导致2023年开始生产能力持续淘汰。根据上游能繁母猪存栏量的推算,2023年10月后生猪的供应将持续减少。再加上天气转冷,进入猪肉消费旺季,预计今年四季度的猪价可能会有所好转。在国内猪价普遍上涨的背景下,各地的价格差或有扩大的可能,但幅度可能有限,东北地区的调运范围仍然会控制在北方地区。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随着持续的亏损,散户和中小养殖场将继续淘汰,资金不足的中型养殖企业也在缩减产能,而资金实力相对雄厚的大型养殖集团,特别是上市企业,仍在扩张。但下半年规模化养殖场的扩张方向更多集中在华东、华南等主销区,东北地区的养殖集团扩张速度可能慢于全国平均水平。四季度以后,随着猪价的反弹,散户和中小养殖场可能会再次进场,但由于养殖周期较长,商品猪的出栏还需要一段时间。综合考虑散户和养殖集团的发展速度,预计未来一年,东北地区的猪源减幅可能大于全国平均水平。

东北与全国生猪价差缩小 市场话语权南移

总体而言,虽然各地的价格差可能会扩大,但在东北地区猪源不足且消费增长不明显的情况下,东北地区的价格对周边市场的影响程度将降低。过去,东北地区作为风向标的作用将逐步消失,话语权可能从北方转移到南方,未来的猪价传导中心可能出现在山东、河南、广东等主产和主销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