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自7月下旬起,国内生猪价格开始迅速上涨,仅仅一周的时间内,价格从20日的14.0元/公斤上涨至26日的15.4元/公斤,涨幅为10%。

目前市场情绪仍处于酝酿中,生猪价格继续上涨,那么未来的动力有多大,市场所面临的风险是什么?现在本文将进行以下分析和阐述。

1.肥猪价格的快速上涨带动着标猪市场的强势走势。观察国内生猪标准猪与肥猪价差(即标猪价格与肥猪价格之间的差额),可以看出7月上旬肥猪价格开始逆转,并且进入了快速回升的阶段。

截至28日,肥猪的价格比标准猪上涨了0.4元/公斤,西南、华南和两湖地区的差价高达0.6-0.9元/公斤。

由于夏季天气炎热,肥白条猪的消化能力最弱,并且传统的淡季需求上涨提前到来,这主要原因归结于肥猪供应的大量减少。在2023年,国内生猪价格迅速下滑到成本线以下,养殖端在今年的7个月中出现了大面积的亏损,成本和资金压力不断增加。

肥猪存栏的减少无疑加大了成本的亏损程度, 出栏时控制体重的操作也不断增多,标准猪出栏成为了主流。

其次,肥猪价格的快速回升带动了散养户的抬价售卖情绪,二育市场在经历了长达半年的观望后开始进入预备活跃期,标准猪的资源受到了挤占,屠宰企业的收购难度也不断增加。

至29日为止,猪价仍在继续上涨,今天河南大型养殖场的标准猪的出栏价格已达到15.8-15.9元/公斤,而部分场家100公斤重的二育猪的成交价格较标准猪高出了0.4-0.6元/公斤。

再次,社会猪源的减少使得市场预计在月底和月初的转换阶段饲养场的出栏规模或将逐渐放缓,二育操作也在持续进行着。

猪市情绪推涨,标肥价差扩大

2.肥猪供应减少,生猪出栏体重明显下降。自2023年起,国内外三元生猪的出栏均重出现震荡回落,每头猪的出栏体重从年初的125公斤左右下降到现在的约120公斤,降幅达到了1.5公斤,与2022年全年的低点相比,仍有0.2公斤的降幅。

生猪的出栏均重处于近两年市场的低位水平。

由于前期行业持续低迷和亏损情况,养殖户几乎没有肥猪存栏的现象。

随着市场价格的急剧上涨,养殖户不断加强压栏抬价的意愿,再加上部分规模饲养场和集团场的限重出栏政策,预计未来的出栏均重可能会止跌回升,但受限于短期二育入场补栏的标准猪操作,增幅变化可能相对有限。

3.在猪价快速上涨之后,市场供应压力仍然存在。二育操作的集中入场可以说是对市场的短期利好,但也存在对未来市场供应压力的风险。

根据农业部的数据显示,进入2023年,国内的能繁母猪存栏量连续回落,从4390万头下调至4258万头,累计降幅仅为3个百分点。进入6月份,国内的母猪存栏也开始止跌回升,达到了4296万头,接近去年同期的水平。受到部分资本的注入,规模场和集团养殖企业仍有小幅增产和扩能的迹象。

但是在近年来,受到非瘟疫情的影响,上游的产能不断优化提升,种猪的性能和生产效率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根据2023年生猪产能调控实施修订方案的要求,根据5500万吨猪肉产量的生产效率,初步将能繁母猪的政策保有量由4100万头调整为3900万头,最低保有量不超过3500万头,绿色正常波动区间调整为92%-105%。在这种情况下,目前的存量已经超出了绿色正常值,进入了黄色区域(正常保有量的85%-92%和105%-110%)的上限临界点。

根据过去9-11个月能繁变化趋势和市场实际行业的增量指标测算,下半年生猪市场的出栏量将继续增加。对于猪价上涨后的二次育肥集中入场,后续可能仍需要关注养殖市场情绪的反馈、政策性调整以及未来消费的实际预期差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