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豆粕期货出现大幅增仓,豆粕单边持仓累计达到289.6万手,日增仓12.3万手,多个月份的期货合约创出了阶段性新高。
其中,主力合约M2309持仓达到135万手,日增6.8万手,报收于4155元/吨,涨幅为1.79%。本来在进入7月下旬时,M2309合约将逐步减仓,完成主力合约向M2401的过渡。然而,罕见的增仓局面却出现了,将期价推至新的高点。
笔者认为,这种增仓不仅是资金推动的结果,也得益于豆粕供需基本面的支撑。
首先从豆粕期货的持仓上来看,本轮豆粕单边持仓总量的低点出现在6月9日,为223万手。而截至今日,持仓量已经增加到了289.6万手,区间增加了66.6万手,增幅达到了30%。
与此同时,在本轮上涨行情中,豆粕期价于6月1日见底回升,再次重回涨势。至今,期价一直在上涨,M2309合约上涨711元/吨,涨幅为21%。
目前,豆粕期货单边总持仓处于近五年来同期最高水平,离2022年3月底的高点仅一步之遥。
近一个多月来,豆粕期货在资金的推动下不断上涨,这表明供需基本面有着坚实的基础。所以,我认为还是从供需基本面来进行分析。
从供给端来看,美国大豆多数产区在6月份延续了5月份的少雨态势,导致市场进一步担忧2023/24年度美国大豆单产的下调情况。特别是USDA给出的趋势单产为52蒲/英亩,被认为过高,这为豆粕期价开启了第一波修复性上涨。
随着6月30日USDA种植面积报告的公布,CBOT大豆期价被推向新的高点,11月新作合约也稳定在1300美分/蒲的价位上。USDA报告数据显示,2023/24年度美国大豆种植面积仅为8350万英亩,而3月底的种植面积预估为8750万英亩,差值高达400万英亩。同时,与去年相比,今年的种植面积下降了4.6%,给单产带来了很小的空间。
此外,由于种植面积下调和单产下调的双向压力,加上前期大豆主产区降雨不足的担忧,本年度美国大豆的产量甚至可能受到影响。
7月的USDA供需报告数据发布后,一度压制了CBOT大豆上涨的势头,但随即反弹。这主要是因为市场多数参与者认为美国2023/24年度大豆实现52蒲/英亩的单产仍然很难实现,而且7月下旬美国大豆部分产区的天气预报显示将重回偏干的局面。
而且,今年美国大豆产区的生长环境较去年有所差异,但单产高于2022/23年度的49.5蒲/英亩是难以让人信服的。
因此,之后CBOT大豆继续上涨,7月19日,11月新作合约突破了1400美分/蒲的关口,创下了本轮上涨行情以来的新高点。
在国内方面,海关数据显示,6月份进口大豆量为1027万吨,同比去年增加了202万吨,增幅为24.5%。
然而,国内7月上旬油厂的开机率曾一度偏低,导致豆粕产出较少,油厂豆粕库存一度下降,处于历史同期低位。
根据Mysteel的数据,截至7月14日,全国111家油厂的豆粕库存为52.63万吨,同比去年减少了55.13万吨,减幅达到了51.16%。
这样一来,油厂的大豆库存虽然较高,但豆粕的库存却较低。
尽管本周油厂开机率继续回升,但由于外盘CBOT大豆持续上涨,四季度大豆贴水报价保持坚挺,加上油厂对豆粕挺价意愿依然强烈,导致国内豆粕现货价格仍然高于M2309合约。
至于需求方面,近一个多月来,国内油厂的豆粕成交一直保持良好的态势。Mysteel的数据显示,6月30日的单日成交量创下了历史新高,达到270万吨。随后的7月13日和7月14日连续两天成交量均为126万吨,可谓罕见。
在提货方面,由于下游饲料企业和养殖终端在7月前的库存一直较低,进入7月份,都进行了补货,这使得豆粕现货进入了有价有市的局面。
这样一来,豆粕期货M2309修复现货贴水的动力也更加充足。
此外,根据饲料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国工业饲料总产量为14930万吨,同比增长了7%。其中,6月份全国工业饲料产量为2629万吨,同比增长了9.6%。
饲料产量的增长对于豆粕的需求是积极的,也有利于价格上涨。
此外,特别是进入7月份以来,其他植物蛋白如菜粕的价格不断上涨,使得豆菜粕价差不断缩小;而花生粕、棉粕的价格也不低,并且供应量相对有限,使得豆粕相比其他植物蛋白杂粕更具性价比。
综上所述,本轮豆粕期货价格的不断上涨和持仓的扩大,除了得益于资金推动之外,也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