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国农村中小银行总数为3862家,其中70%以上的法人机构位于县域,营业网点也接近8万家。这些银行承担着大部分乡镇金融服务的任务,基本实现了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

中国证券报的记者调研发现,许多农户和小微企业面临融资难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农村中小银行正积极探索新的授信模式,精准对接客户需求,关注农业全产业链条,有效解决了“金融服务空白村”和农村“金融盲点”的问题。

农村中小银行的网点众多,分布广泛,是离农民最近的金融机构。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推动下,农村中小银行充分发挥优势,主动适应农业农村产业的变化,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增加对乡村振兴相关领域的贷款投放。

农村中小银行优化金融供给,破解融资难题

作为农村金融的主要力量,农村中小银行专注于为本地农户和小微企业服务,充分发挥人际关系和地缘优势,了解农民群众的需求,解决他们的困难,以实际行动服务乡村振兴。

青海省农村信用社广泛开展“信用村”“信用用户”建设,旨在解决农村贷款难题,实现“家家都授信、户户能贷款、村村有人办”的目标。目前,全省行政村80%以上被评定为信用村,全省农牧户70%以上成为信用用户。

湖南浏阳农商银行与地方政府联合开展“党建引领村官行动”,选派“金融村官”进驻当地行政村,全体员工下沉到基层一线,将金融服务真正搬到田间地头,通过驻村办公、全覆盖走访等方式,实现普惠金融的直达和秒达,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贵州农信社打造了掌上金融服务平台“黔农云”,实现外出务工人员基础金融服务的“一键办理”,并依托平台发布就业信息,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和法律维权服务。

常熟银行发起设立的兴福村镇银行深入农村生产生活,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乡村经济和产业特色,开发了30多个特色贷款项目,包括菌菇、烤烟、大棚、运输等。努力满足客户不同的贷款需求。

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农村中小银行的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5.4万亿元和16.1万亿元,占贷款总额的近80%。可见,农村中小银行是支农和支小的主力军。

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许多农信机构大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探索整村和整厂授信,实现无抵押贷款。例如,青海省农村信用社以整村授信为例,以村为单位进行整村调查,集中收集全量信息,对符合授信条件的村级主体进行批量授信,并进行信用等级评定。贷款户的信用记录与整村信用等级挂钩,信用等级高的行政村获得更高的授信额度和更优惠的利率。截至今年6月底,青海省农牧民信用用户累计达到63.31万户和509.53亿元,授信率达65.97%,用信率达到59.49%。

农商银行开始全方位发力信用贷款,例如,针对小微企业,苏农银行积极探索“整厂授信模式”,并对企业厂内员工进行授信走访。同时,也有农商银行通过引入担保方和依托龙头企业等方式实现免除抵押。举例来说,北京农商银行推出了“农业担保贷款”项目,借款人无需提供抵押物,不需要找担保人,并享受较低的利率。

为了实现更广泛的金融服务,许多农村中小银行积极搭建相应的平台体系,围绕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全链条,不断增加金融服务的广度。常熟银行服务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