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最近发布了《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试行)》,提出近期将推进省间、省(区、市)/区域市场建设,并以“统一市场、协同运行”为起点,逐步推动省间、省(区、市)/区域市场的融合。

该规则还提到,要推动分布式发电、负荷聚合商、储能和虚拟电厂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交易。受到这一消息的影响,储能和虚拟电厂的概念股在盘中出现了上涨。

储能、虚拟电厂概念股惊人上涨!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官网的消息,这是首部国家层面的规则,指导电力现货市场的设计和运行,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推动电力市场化进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电力现货市场是指符合准入条件的经营主体开展日前、日内和实时电能量交易的市场。这个市场通过竞争形成体现时空价值的市场出清价格,并同时进行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交易。市场的成员包括经营主体、电网企业和市场运营机构。经营主体包括各类型发电企业、电力用户(包括电网企业代理购电用户)、售电公司和新型经营主体(如分布式发电、负荷聚合商、储能和虚拟电厂等);市场运营机构包括电力调度机构和电力交易机构。

电力现货市场的建设目标是形成体现时间和空间特性、反映市场供需变化的电能量价格信号,发挥市场在电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升电力系统的调节能力,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消纳,保障电力的安全和可靠供应,引导电力的长期规划和投资,推动电力系统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转型。

为了推进电力现货市场的建设,需要按照先后顺序进行模拟试运行、结算试运行和正式运行,并按照各省(区、市)/区域电力现货市场规则的程序开展相关市场运行工作。

《规则》明确了电力现货市场近期建设的七大主要任务:按照“统一市场、协同运行”的框架,建设省间、省(区、市)/区域现货市场,建立完善的日前、日内和实时市场;加强中长期市场与现货市场的衔接,明确中长期分时交易曲线和交易价格;加强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市场与现货市场的衔接,推动现货市场与辅助服务市场联合出清;推动电力零售市场的建设,确保批发和零售市场价格传导;稳妥有序推动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并设计适应新能源特性的市场机制,与新能源的保障性政策做好衔接;让直接参与市场的电力用户、售电公司、代理购电用户等平等参与现货交易,并公平承担责任义务;逐步引入其他经营主体参与省间市场,兼顾送受端的利益,并加强省间市场与省(区、市)/区域市场在经济责任、价格形成机制等方面的动态衔接。

据东方财富报道,9月18日,受到这一利好消息的刺激,储能和虚拟电厂板块在盘中快速上涨。截至上午收盘,长青科技、祥鑫科技、春兴精工、海得控制等概念股涨停,星帅尔、平治信息等概念股上涨超过4%。

近年来,我国电力现货市场的建设速度加快,省级电力市场的范围不断扩大。2017年8月,两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选择了包括广东、山西、浙江、福建等8个地区作为电力现货市场的第一批试点市场。2021年5月,两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选择了江苏、安徽、辽宁等6个省市作为第二批电力现货市场的试点地区。2022年11月,国家能源局发布了《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根据公开的信息显示,虚拟电厂具有对需求侧能源的聚合能力、能参与优化协调电网稳定运行、能实时高效参与电力市场和需求响应等技术特征,因此被业内广泛认可为适应新能源大规模发展问题的良策之一。机构预计,未来终端电气化将加速发展,用电量和最大负荷都将大幅增长。预计到2025年,需要构建约7850万千瓦的可调负荷资源库。到2030年底,由于可再生能源占比提高,需要构建的可调负荷资源响应能力也将增加,按照6%的增长率计算,届时资源库容量约为10620万千瓦。考虑项目的可行性,虚拟电厂可构建的可调资源潜力按照响应能力需求容量和投资成本计算,预计到2025年和2030年,虚拟电厂的投资规模分别至少约为785亿元和1062亿元。

以上内容由王寅编辑,来源为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文章,作者为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