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才能见底,或许是中国中免背后大批投资者都想要迫切知道的答案。
拉长周期来看,自从2021年2月见顶400.48元以来,中国中免的股价便不断走低,按照最新的股价来进行计算,不到四年时间,中国中免的股价已经惨遭“膝盖斩”,市值更是缩水超过了6000亿,表现颇为惨淡。
其实,从基本面来看,中国中免的业绩并没有其股价表现得那么“不堪”。
今年上半年,中国中免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358.6亿和38.66亿,增速分别为29.68%和-1.83%,尤其是在二季度,其单季度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150.9亿和15.65亿,增速分别为38.83%和13.86%,作为一个市值超千亿的巨头,这样的业绩增速确实已经不算太低。
一边是营收和净利润双位数增长、二季度业绩明显止跌回升,另一边却是股价跌跌不休、市值蒸发超6000亿。
为何中国中免的表现会如此“割裂”?作为市场上备受关注的“免税茅”,中国中免又到底何时见底?被打回原形的“免税茅”?2020年,免税概念跃升为市场的“最强风口”之一。
其实,当时的免税概念也并非简单的炒作,而是有着强逻辑的支持。
据统计,2020年之前中国消费者在海外地区的奢侈品消费占比达到80%,但到了2020年之后,由于不可抗力抗原因,消费者对于奢侈品的消费开始转移到海南;此外,在疫情的影响下,机场对免税业务的态度从“优先保障机场旱涝保收”到“优先保障免税店不会巨亏”,对免税概念也是一大利好。
作为海南免税巨头,中国中免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
根据财报显示,2020年中国中免海南地区的营收为299.6亿,到了2021年海南地区的营收就飙升到了471亿,营收增幅高达57.2%。
在业绩的驱动下,中国中免的股价也开始震荡走高——在2020年3月创出62.48元/股的阶段低点后,其股价便开始拉升,不到一年后的2021年2月,股价便来到了400.48元/股。
到2022年的下半年,随着疫情逐渐放松,中国中免的投资逻辑开始发生急剧变化——原先支撑其股价大涨的奢侈品消费转移开始失灵了。
回看前几个季度的业绩,从2022年二季度开始中国中免的业绩出现了明显的回落,其2022年二、三、四季度单季度的营收增速分别为-37.51%、-16.17%和-17.1%,净利润增速分别为-45.22%、-77.96%和-65.46%。
除了业绩明显下滑之外,上面提到的机场对于免税业务的支持,随着机场人流的回暖也开始有要被收回的风险。
目前,上海机场和中国中免签署的合同可以简单理解为“下不保底,上有封顶",这对于中国中免是绝对利好的;但在2026年需要重新签订协议的话,上海机场和中国中免的合作很可能又会回到之前“下有保底,上不封顶”的状态,中国中免的机场红利也将消失。
在上面提到的双重影响下,中国中免也逐渐有了要被“打回原形”的趋势。
在股价方面,截至10月17日收盘,中国中免股价报收95.93元/股,已经跌穿了100元关口,股价持续走低。
跟2021年2月份的最高点400.48元/股相比,如今中国中免的股价仅有最高点的不足三成,市值则相较于最高点缩水超过了6000亿,表现颇为惨淡。
距离见底还有多远?自从2021年2月见底回落以来,目前中国中免的股价已经回调了超过两年半时间。
然而,虽然股价持续回落,但机构却仍在减仓。
以上半年的数据来看,截至今年6月30日,中国中免的基金持仓家数为621家,而在去年同期基金的持仓家数高达1385家,换而言之,最近一年有超过700家基金对中国中免进行了减持操作。
那么,为什么股价走低后,机构仍在减持?中国中免距离真正见底又有多远?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从更深层次方面来回答。
其实,上面的双重影响对中国中免股价的压制只是暂时的,其更大的压力来自于宏观经济层面。
我们以才刚刚过去不久的十一国庆为例。
根据媒体统计的数据显示,今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海口海关共监管离岛免税销售金额13.3亿元,比2022年同期增长117%;免税购物人数17万人次,比2022年同期增长143%。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2021年十一国庆节期间,海南的离岛免税购物金额为14.7亿元,购物人数高达18万人次。
数据对比来看,2023年和2021年相比其实是有所下滑的。
根据媒体统计,今年上半年中国中免的营业成本同比大幅增长36.3%,远快于营收29.68%的增速;利润率数据方面,今年上半年中国中免的毛利率为30.61%,净利率为11.42%;而在去年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