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的基本职能一般由融资端和投资端来体现。近年来,随着注册制改革的全面实施,融资端进行了重大改革,股票发行制度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交易所也增加了,多层次资本市场得以基本建立。融资端改革的实施极大地增强了市场的融资功能。A股市场连续数年位居全球证券市场融资金额第一的位置,今年上半年更是将排名第二的美国市场远远甩在了后面,积极作用对于实现国家金融支持实体战略目标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相比融资端改革取得的显著成效,投资端的改革进展有限。这不仅体现在最主要指数上证综指长期徘徊在3000点附近,也体现在包括机构投资者在内的各类投资者在市场上难以盈利,导致证券市场低迷,吸引力下降。由于投资端改革的滞后,已经对融资端的正常运行产生了不利影响,成为制约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最近,监管部门强调了对投资端改革的重视。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也明确提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投资端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推进投资端改革成为当前证券市场的一项重要任务。这项改革的成功与否对于证券市场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推进投资端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实施注册制后,放宽了上市条件,提高了对企业的容错度,有利于成长型创新企业获得融资,加速发展。但同时也对上市公司在治理结构、信息披露以及企业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5000多家上市公司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公司质量不尽如人意。科创板推出不到4年,就已出现了欺诈上市、上市后业绩大幅下降等案例。虽然这些只是个案,但其负面影响非常大。上市公司质量是证券市场的基础,也是投资端的基础。监管部门一直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行动计划。有句俗话叫“宁肯少些,但要好些”。对于投资端来说,这也是有道理的。投资端的改革应该着眼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同时强化退市机制,形成更为严格的约束性规范。

投资端改革的必要性

其次,投资端的改革要以提升市场活力为目标。不能将长期投资与提高流动性对立起来,只要是依规合法的交易都应得到尊重和保护。在这方面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对于交易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波动,在判断其性质时要尽可能慎重,避免轻易采取停牌的措施,对于必要的停牌也要控制时间。例如,现在转债上市后,如果涨幅较大就会停牌,且一直停到临收市前几分钟。实际上,作为一种警示性停牌,目的是提醒投资者保持清醒,停牌1个小时就足够了。如果投资者缺乏连续交易的预期,一直要担心所持有的股票会突然失去流动性,那么市场怎么能活跃呢?此外,投资端的改革还要创造条件让更多机构投资者入市,鼓励保险、社保、养老金等机构入市早已是老生常谈,但效果不尽如人意。问题在于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特别是没有必要的容错机制,导致许多机构投资者宁愿少做、不愿承担风险。证券投资本质上就是管理风险,如果投资者因诸多原因而畏惧风险,那么其投资者身份也就值得怀疑了。希望在扩大机构投资者队伍方面,不仅仅是口号,还要有实际行动。只有这样,机构投资者才能真正发展起来,在市场上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推动市场平稳发展作出贡献。

毫无疑问,我国证券市场的融资端改革是成功的,效果也是好的。现在应该加大投资端改革的力度,使之与融资端的发展相协调,形成一、二级市场良性互动的氛围。市场各界在共同承担风险的基础上分享企业快速成长的成果,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