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有益 ■ 韩忠益
近日,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座谈会上表示,要强化行政监管和自律管理,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是监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监管部门要充分利用相关规定,推动监管理念、方式和手段与时俱进,不断提升分类监管和持续监管的能力和水平。督促行业机构和从业人员及时进行整改,自觉遵守法律经营,切实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和投资信心。
他强调,要拓展私募基金募资渠道,以贯彻落实私募条例为抓手,与各方一起优化行业发展环境,打通“募投管退”各环节的痛点和堵点,进一步增强私募基金的投资力量。
可以逐步扩大资金来源,引入保险资金、社保基金和养老金等长期资金;推动完善税收政策,形成符合行业特点的税收中性制度和激励机制;加强数据治理,推进信息披露、电子合同、份额登记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投资者教育,培养理性投资、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的理念;拓宽退出渠道,促进“投资-退出-再投资”的良性循环。
方星海的这番话被市场解读为是在发布信心喊话,但单纯的喊话并不足以让A股在各种喊话中崛起。
目前持续低迷的A股最大问题是存量资金的博弈。虽然方星海指出要“扩大引入保险资金、社保基金和养老金等长期资金”进入市场,但如果不从源头上控制融资(抽水)的节奏,市场很可能会有竭泽而渔之感。最终导致市场自我缩容,热点缩容、板块缩容,行情缩容。
Wind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A股市场中的资本企业首次公开发行(IPO)募集资金为2188.50亿元,较2022年同期下降15.85%。而上半年定向增发公司为149家,募集资金达到3947亿元。
定向增发所募集的资金竟然是IPO的两倍,总额超过6000亿元。
通常情况下,沪深两市的日交易金额也就六七千亿。如果再加上发行的可转债,二级市场的资金就会严重缩水。如果不加大引入资金的力度,很难持续下去。
有人可能会说,定向增发针对的是特定的投资者,不仅不会稀释市场内的资金,还会给市场注入新的增量资金。
如果募集到的资金投资于回报较好的项目,可以为企业带来较大利润。如果定向增发用于收购优质资产,可能帮助企业走出困境或者更进一步。如果通过整合上下游企业等方式为上市公司带来战略投资的转变,可以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即使只是通过定向增发来消除关联交易,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也是有积极作用的。
这种说法并不没有一定道理。
但事实上,要判断定向增发是利好还是利空,需要结合公司增发用途和未来市场运行情况来进行判断。
就整个市场而言,定向增发是向市场募集资金的行为,虽然通常不会超过10个投资者参与,一般散户很少能直接参与,投资门槛较高。
但定向增发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折价股票,也就是发行价低于市场价格。相关公司往往会通过打压股价的方式,大幅降低增发对象的持股成本,达到以低价格向关联股东定向发行的目的,从而对股价构成利空。
此外,定向增发往往还有一定的限售期,限售期一到,解禁股就可以公开抛售,股价可能面临压力甚至直接暴跌。
需要说明的是,参与增发的一些资金从来不会进入二级市场,一旦完成增发后,一旦可以减持,他们往往会立即高位抛售离场。因此,认为定向增发一定能给二级市场带来增量资金是一厢情愿的。
所以,就个股本身而言,定向增发也许确实难以判断是利好还是利空,但如果一个市场的定向增发资金比IPO募集的资金还要高出两倍,那确实是相当尴尬的情况。
定向增发一直被市场认为是利空因素。2017年,管理层面对不断下跌的股市出台了新规,严格限制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融资。从那年开始,定向增发融资规模逐年下降,从2016年的最高1.68万亿元下降到2019年的6000多亿元。
如今,新规已不再实施,定向增发再度流行,市场内的存量资金越来越少。
来看一下近年来的融资数据,以2018年为例:2018年IPO融资为1378亿元,减持为2345亿元;2019年融资为2532亿元,减持为5017亿元;2020年融资为4793亿元,减持为8513亿元;2021年融资为5426亿元,减持为7140亿元;2022年融资为5869亿元,减持为5607亿元。
减持的股票层出不穷,且减持的规模越来越大,这也难怪A股股市长期徘徊在3000点附近。
一个健康的市场应该是资金净流入和净流出平衡的,有进才有出。企业的融资计划应该结合股东回报和价值创造能力来合理确定,要审慎决策。管理层也应该严格审核,促进上市企业走上资本节约型、高质量发展的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