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广东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发布的数据,7月份广东的外贸增速实现了转正。具体数据显示,进出口总额达到6942.8亿元,同比增长0.1%;其中出口额为4472.6亿元,增长0.4%;进口额为2470.2亿元,下降0.4%。此前的三个月,广东的外贸一直受到压力,分别录得2.5%、0.9%和3.1%的降幅,但自四月以来,降幅逐渐收窄。

1到7月份,广东的外贸进出口总额为4.55万亿元,同比下降1.1%。其中出口额达到历史同期新高,首次突破3万亿元,增长3.1%;进口额为1.55万亿元,下降8.2%。在出口地区中,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增速要高于整体。1到7月份,广东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额为1.3万亿元,增长7.3%,高出整体增速8.4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总额的28.6%。

从城市的角度来看,深圳、广州和惠州的增长分别为5%、8.1%和4%,合计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超过60%;而揭阳和汕尾的增速最佳,分别增长23.6%和10.2%,进出口额分别达到106.3亿元和99.4亿元。粤东地区的增长主要得益于能源类大宗商品的进口需求。例如,在揭阳的进口总额中,进口原油达到了11.4亿元,占进口总额的三成以上,成为推动揭阳外贸增幅居广东之首的力量。上半年,揭阳进口煤及褐煤的金额为7.4亿元,增长241.2%,占同期进口总额的40.5%;而进口成品油的金额达到1.1亿元,去年同期仅为3万元。揭阳大力发展石化工业也是这些进口增长背后的原因之一,上半年,揭阳石油和化工加工产业达到108亿元,同比增长440.5%。中国石油广东石化全面投入商业运营,吉化(揭阳)ABS项目也开始投产,直接促使进口原油和煤产品规模大幅增长。在新闻发布会上,揭阳海关的副关长洪泽营指出,揭阳正在逐渐成为粤东地区LNG、原油和煤炭等能源资源及大宗商品的重要进口口岸。

广东外贸增速重回正轨,受益于“新三样”和能源大宗商品拉动明显

外贸增长的情况与城市GDP增速也相匹配。上半年,揭阳和汕尾分别取得了广东生产总值增速的冠亚军。而从全省范围来看,重工业相对于轻工业的优势普遍存在,佛山和梅州也存在类似情况。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年初以来大型基建和大项目对重工业的带动更加明显,而重工业主要由规模较大的企业主导,其中国有企业的恢复速度明显快于民营企业。

1到7月份,广东进口的原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能源产品总额为695.1亿元,增长了30%。郑磊还指出,重工业并非是大湾区各城市的主要产业。这也是揭阳和汕尾未能明显带动整体外贸增长的原因之一,因为两地的外贸总量相对较小。在出口方面,揭阳在前7个月仍然有1.5%的负增长。

如果说能源产品带动增速的体现在增速上,那么带动总量的则主要来自出口方面的“新三样”,即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1到7月份,广东的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的出口分别增长了570.8%、23.9%和44%。许多重点城市都实现了倍数增长。以电动载人汽车出口为例,广州实现了345.21%的增幅,深圳增长了943.2%,佛山甚至达到了2345.61%。广州海关所属的南沙海关副关长陈曦表示,上半年南沙口岸出口的新能源汽车达到了1.69万辆,同比增长了5.6倍。而比亚迪公司在8月9日正式下线了第五百万辆新能源汽车,成为全球首家达成这一里程碑的车企。根据比亚迪官方数据,上半年比亚迪在海外销售的新能源乘用车共计7.4万辆,超过了去年全年海外销量。目前,比亚迪的出口业务已扩张到大洋洲、欧洲、东南亚等地区。

需要指出的是,“新三样”的出口受到了市场热捧,但是“旧三样”却恰恰相反——服装、家具和家电普遍出现负增长。而在粤东地区,尽管揭阳和汕尾的增长较快,但对整体的带动效果却非常微弱。1到7月份,粤东地区(包括汕头、梅州、汕尾、潮州和揭阳)的进出口总额为789.6亿元,同比下降了9.3%。其中,汕头和潮州的降幅达到了19.1%和10.3%。在服装、家具和家电出口方面,汕头分别下降了16.9%、35.4%和22.7%,潮州的降幅为9.9%、10.6%和45.1%。

珠三角地区也出现了“冷热不均”的情况。上半年除了广州、深圳和惠州以外,其他城市的外贸都呈现负增长。其中,东莞、珠海和中山的降幅均超过了10%。可以说,面对压力前行是广东外贸当前的客观现实。

在“旧三样”的出口方面,珠三角同样呈现出明显的跌幅。中山的服装和家具的降幅均超过了22%;而“家电之都”佛山的家用电器下降了5.15%,家具下降了7.33%,服